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現象1980第三輯(二)人生之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3日 16:1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 1980年第五期《中國青年》雜誌,16開本,白卡紙印刷,售價2角2分。封面中,綻放的白玉蘭在藍天下顯得素雅寧靜。那年夏天,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攪動了整個中國。他們的激動源於這本《中國青年》裏的一封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

視頻: (一)  (二)  (三)

 

    1980年第五期《中國青年》雜誌,16開本,白卡紙印刷,售價22分。封面中,綻放的白玉蘭在藍天下顯得素雅寧靜。那年夏天,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攪動了整個中國。

雷頤(讀者 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到處在校園裏面都是在探討這篇文章。

趙林(讀者 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生):非常非常的激動,覺得有人説出了我自己想説的話,説出了一些真心話。

 

他們的激動源於這本《中國青年》裏的一封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作者在信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常隱隱感到一種痛苦,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實總是和頭腦裏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銳的矛盾。我問自己,是相信書本還是相信眼睛,我很矛盾。”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著紅色大街瘋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歡叫,

           後來,

           我的鑰匙丟了。

198010月,《詩刊》雜誌發表了梁曉斌的詩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文革結束已經4年。4年間,電影銀幕上出現了《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等一批反思性的影片。文學中也出現了《班主任》、《傷痕》等小説作品,這些年輕的作者開始對文革十年進行反思。

 

《中國青年》雜誌曾刊登過一封讀者來信,信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編輯同志,青年處在世界觀形成時期,應當引導他們向什麼樣的先進典型學習呢?究竟是向雷鋒學習,還是向陳景潤學習?這確實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讀者的疑問來自於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因為一直致力於攻克數論難題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帶著厚厚眼鏡的文弱青年,在文章發表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就是陳景潤。由於一直習慣倡導“又紅又專”的典型人物形象,陳景潤這樣一個只沉溺于研究的知識分子的出現,立即引起了爭論。

 

關於“該不該學習陳景潤的討論”持續了4個月,《中國青年》收到許多來信。雜誌編輯馬麗珍為了解青年人的思想狀況,經常去群工部翻看讀者來信。

馬麗珍(原《中國青年》編輯):其中我大概就看了2個小時的時間,就看了很多。其中我選了35封信,選了35封信我就放在那個抽屜裏,也許這是一個選題。

 

35封信中,青年人從各種角度表達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困惑。馬麗珍向主編提出建議,希望組織一次關於人生觀的討論,建議很快得到了批准。

馬麗珍(原《中國青年》編輯):我跟馬笑冬一説,馬笑冬跟我是一拍即和,也覺得這個命題很好,然後正好部門就讓我們兩個人去做調查,因為你真要搞一個大選題,問題討論,那還得要去做大量調查,因為光是35封信是不夠的,在這基礎上我們在一個多月裏大概搞了十幾次座談會,最少十次左右。

 

在一次座談會上,馬麗珍和她的同事遇到了一位發言積極的青年女工——黃曉菊。

黃曉菊:當時我覺得有二三十人吧,那座談會不小,大家就談唄,圍繞著人生,和自己的想法,對人生的看法,自己的生活經歷,挺好的,那會人可挺真實的(切)因為我覺得都是從各地來的,又不是面對自己單位的領導,所以都放開了,管你怎麼回事,就實話實説了。

 

因為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中學畢業後黃曉菊沒有下鄉,留在了城裏,待業一年後,她被分配到街道工廠工作。

黃曉菊:我們那麼年輕,跟他們一些老的師傅在那,都是一些疾病的人,在這樣的工廠裏繞毛線,那你説有出路嗎,那繞到哪一天算一站呢,那腦子裏的這些事問誰去啊,怎麼解決呢,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將來,什麼是發明創造。

 

 

在與青年人的接觸中,一個大學生引起了馬麗珍的注意。潘袆是北京經濟學院的一名本科生,曾因企圖自殺而成為學校的“問題”學生。

馬麗珍(原《中國青年》編輯):他當時給我看了他的日記,日記裏面寫,他帶我到他的宿舍,看了他的日記,就是勇敢的向死亡走去,當時朝陽醫院搶救他的時候,把他救過來了,醫生説正因為你是大學生,就是國家花了那麼多錢培養你,所以我們想盡辦法把你救回來,他説我並不感謝你們,你們又讓我回到痛苦的生活當中。這就是潘儀,當時的潘儀,很消極的。

 

《中國青年》曾刊登作家劉心武的小説《醒來吧,弟弟》。文章刻畫了一位因看透一切,對社會失望而消沉的弟弟的形象。有評論説,弟弟這一形象,真實反映了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狀況。

關志豪(原《中國青年》主編):青年人本來就容易盲從、輕信,特別受長期的灌輸教育,世界是一片鮮花,一片光明(切)盲從之後一旦感覺到醒悟過來了,又覺得一切都茫然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1/3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