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刊登在1980年2月號《歌曲》雜誌上的一則啟事:《歌曲》雜誌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聽眾最喜愛的歌曲”評選活動開始進入投票階段。
這樣的評選已經多年沒有舉辦過了,上一次還是1964年。群眾投票評選出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曲是《我們走在大路上》、《高舉革命大旗》、《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正是這些熟悉的歌曲,伴隨著人們走過那段難忘的歲月。
與上次評選,已經時隔16年。這本只有32開,售價2角的雜誌在這16年間,歷經了停刊、復刊。中國也經歷了十年浩劫,又重新走向開放。
從1977年開始,文藝舞臺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一批曾經被禁止播放的歌曲重新出現在電台中。
雷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大家有一天聽了一個廣播之後,我們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突然廣播裏播送出來這個,我們下面要播送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生前非常喜歡的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這個音樂,那種古典音樂,歐洲交響音樂、古典音樂、輕音樂,從大概64、65年完全被禁止了,到文革之中更是封資修,突然它播這個,實際上是給一種文化解凍的一個信息。
鐘春森(《歌曲》雜誌編輯):76年打倒“四人幫”以後,馬上做的音樂工作,我們做的音樂工作,就是恢復那些劉三姐呀,歌劇,是吧 江姐 這些都封存起來了。什麼洪湖赤衛隊,還有大批的歌曲對吧。
這次“聽眾最喜愛的歌曲”評選活動是文革結束後的第一次。評選公告這樣寫道:粉碎了“四人幫”後的今天,人民能夠放聲歌唱許多優美的抒情歌曲,甚至包括愛情歌曲。這次評選活動正充分地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願。
消息刊登後,《歌曲》雜誌編輯部收到了大量的聽眾來信。
馮世全:1月4號開始廣播的,一直到20號,時間就這16天,哎喲不到一個禮拜,多少麻袋,郵局多少麻袋,一天多少麻袋,一天多少麻袋,把那個編輯部堆滿了。
這次評選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選票25萬張,很快,《歌曲》雜誌就公佈了評選結果。共有15首歌曲入選,全部是文革後剛剛開始流行的抒情歌曲。這些歌曲被安排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欄目中循環播放。
在這15首歌曲中,有四首是由同一位演員演唱的,她就是中央樂團的獨唱演員李谷一。
李谷一:文革期間的歌曲呢,就是比較的高強 響。講究特別的百分之二百的革命性、鬥爭性。但是呢,文革以後呢,這就是寫的新的歌曲,寫的新的旋律,以抒情的為主。因為就像一個人吃了很多的大魚大肉,突然要吃小菜一樣。有這麼一個反差。
花鼓戲演員出身的李谷一,有著一副中國式的甜美嗓音,曾因成功塑造了花鼓戲《補鍋》中的劉蘭英,被調入中央樂團擔任獨唱演員。1977年,伴隨著電影《小花》的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李谷一的名字開始被人們熟知。
在聽眾踴躍投票的同時,有一些人也對入選的這些抒情歌曲提出了質疑。
鐘春森(《歌曲》雜誌編輯):通俗歌曲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正是不大容易 不讓出現。很多人的那種觀念裏頭,這個流行歌曲就是黃色歌曲,或者是靡靡之音的代名詞。
1980年除夕夜,中央電視臺播出紀錄片《三峽傳説》,片中出現了一首不同於以往的歌曲。這首帶有明顯西方流行音樂節奏和配器的歌曲,正是李谷一演唱的《鄉戀》。
片子播出後不久,《北京晚報》就刊登了關於《鄉戀》的討論。有人認為:演唱者巧妙的運用了真假嗓音的結合,眷戀與傷感之情得到了深刻的表達。也有人認為:《鄉戀》所用的音調和演唱風格、韻味、格調都比較低。多少受了“流行音樂”的影響。
張丕基(鄉戀曲作者):後來這個《鄉戀》出來以後呢,馬上呢,第二天,晚上播的,第二天早上《文匯報》就見報了。見報了,《文匯報》是一個客觀報道。就是説昨天晚上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有個《三峽傳説》,裏面有挺好聽的兩首歌曲。完了之後,北京電臺,北京廣播電臺就是馬上作為,當時有個欄目他們叫每週一歌,馬上把《鄉戀》歌曲作為每週一歌播了。
很快,《鄉戀》被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製成磁帶發行。成立於1979年的太平洋影音公司,是國內第一家生産立體聲磁帶的音像公司。在成立後的短短一年間,他們出版的音像製品幾乎囊括了所有當時有名的歌手。李谷一、朱逢博、蘇小明、李雙江等人先後出版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