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8日 17:02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成都平原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鹽鹵資源。從漢代起,當地人就開始挖井取鹽。但是,這種大口鹽井卻非常不穩定。為了鑽到地下深層的鹽鹵,四川樂山和自貢地區的先民就發明了一些打井和修治井的技術,由此誕生了影響全球的“衝擊式頓鑽法”。這種技術被西方科學家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
成都的都江堰,是享譽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主持設計和建造它的,是戰國時期秦國鎮守四川的行政長官李冰。作為水利工程專家,李冰因都江堰而名垂青史、蜚聲世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學者型的官員還開創了一項偉大的事業,這就是用鑿井的方式尋找埋藏在地下的鹽鹵資源。這一創舉不僅改變了中國西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格局,後來還引發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産業,這項産業為全人類帶來了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可是當年,李冰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
兩千多年前,當李冰來到成都出任蜀郡郡守時,秦國正在三峽地區與楚國展開殘酷的爭奪戰。因為這裡有天然的鹽泉,它們是熬製食鹽的寶貴資源。在那個年代,中國南方內陸地區的天然鹽資源是極其稀少、極其珍貴的。為了它,秦、楚兩國反復爭奪,死傷無數,戰爭持續了幾十年。作為行政長官,李冰必須把富饒的成都平原建成重要的後勤基地,為秦帝國在三峽的爭奪戰、乃至於統一天下的戰爭提供物質保證。在此背景之下,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善成都平原的灌溉條件、大力發展農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秦國為了鹽在三峽地區與楚國大打出手,的確太可笑了。在他們佔領的成都平原,地面之下埋藏著巨大的鹽鹵資源。只是當時的人們尚不了解腳下的那片土地。
在遠古的地質時期,四川盆地是一片廣闊無垠的海洋。由於地殼運動,盆地的四週開始隆起,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就像今天中亞地區的裏海和鹹海一樣。在那個炎熱乾燥的年代,這裡的淡水被不斷蒸發,湖的面積越來越小,湖水越來越鹹,於是,湖底逐漸沉澱、積累了大量的鹽分。後來,這些鹽分被其他的沉積物所覆蓋,在漫長的地質時代裏形成了以食鹽為主的岩石地層。而它上面的湖水則越來越少,積存在盆地的低窪地帶。隨著地殼的進一步運動,湖水逐漸被封存在地下,形成一個巨大的地下滷水層。與這些滷水共生的,還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
這些寶貴的資源並沒有完全藏匿于地下,在某些地方,地下深層的滷水會在壓力的作用下,沿著地層中的裂縫上升並匯集在地表淺層,甚至冒出地面。然而,這些冒出地面的鹽鹵往往零星分佈在荒山野地之中,很難被人發現和重視。
歷史似乎等待著李冰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