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葉聖陶讚嘆上海美專的“一切考慮,一切措置,全都充滿著革新精神。”並稱一所美術學校在上海站定腳跟就是一項奇跡。1912年11月23日,當劉海粟等人在乍浦路上挂出“上海圖畫美術院”牌子的時候,來來往往的匆匆過客,有誰會停下來對它多看兩眼呢? |
正如劉海粟所指出的那樣:“當時人目光短淺,重實用而輕思想,好像人生的目的就在物質的享受,……所以一説到提倡美術,就群起反對。”
然而,儘管劉海粟感到辦學“有如逆水行舟”,需要“艱苦奮力前進”,但沒過幾年,學校就以成績斐然而開始受到各方面的矚目。
到了第10年,改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簡稱上海美專。初創時播下的種子“終於發揚光大了”。
葉聖陶讚嘆上海美專的“一切考慮,一切措置,全都充滿著革新精神。”這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説:“不妨想一想,在二十世紀的十年代到二十年代之初,在剛才號稱民國的十年間,竟然有這樣一所美術學校在上海站定腳跟,不是可稱為一項奇跡嗎?”
上海美專有著怎樣一種革新精神?這項奇跡又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息的變動”。
對於“不息的變動”,劉海粟曾經在《上海美專十年回顧》一文中專門予以揭示。他説:“因為學校的教學本來是活的,是要依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進的,決不可以依著死章程去辦事,美術學校的情形,更與其它學校的情形不同。況且美專之在中國,要依什麼章程也無從依起,處處要自己依著實際情形實事求是去做,因此時時發生變動來。……在這種不息的變動之中,也許能産生一種不息研究的精神,我以為在時代思想上,當然應該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文曉明認為,劉海粟先生把“不息的變動”作為治校方略,其核心就在於“創新”。上海美專從創辦開始,到後來的學科和專業不斷地發展和充實,都是緊跟著時代和社會的需求。
上海美專創辦之初,即強調室外寫生。黃浦江畔,蘇州河邊,市內的園林,近郊的集鎮,都是他們的戶外課堂。
美專的部分教師曾經共同發起組織過“東方畫會”,劉海粟也名列其中,“試圖以畫會的形式,來共同研究和促進西畫運動。”“東方畫會”提倡以寫生為宗旨,暑假還舉行了到普陀山的寫生旅行,是中國西畫戶外寫生的最早事例之一。
翻看上海美專當年制定的“野外寫生團規則”,不能不令人讚嘆其計劃之週密,考慮之實際。
野外寫生的課程,每個學期一次,每次一個多月;上半年在春光明媚之際,下半年在秋色爛漫之時。
杭州是學校野外寫生的首選之地,劉海粟特別喜歡西湖的景致,他説:“每至夕陽西下,更依戀不忍去。”
另外,文化名城常熟、海濱城市青島、六朝古都南京等地,也是上海美專喜歡光顧的地方。寫生活動結束,作品往往就地展出,既展示了師生的成績,又擴大了美專的影響。南京的江南貢院,就曾經舉辦過這樣的展覽。
從一些上海美專的寫生隊伍的老照片中,出現了女同學的身影。
上海美專是什麼時候開始招收女生的呢?
1918年10月創刊的上海美專學報《美術》雜誌,曾經引起魯迅的重視,他在評論中説:“這麼大的中國,這麼多的人民,又在這個時候,卻只看見這一點美術的萌芽,真可謂寂寥之至了。……我希望從此能夠引出許多創造的天才,結得極好的果實。”
在1919年出版的一期《美術》雜誌上,一句“不論男女均可入學”的招生廣告詞語,啟示了上海美專敢為天下先的破冰之舉。
男女同校是近代教育的産物,也是教育民主化的結果。剛剛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中國的小學男女同校已經普遍實行,而大學和中學還很少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但劉海粟認為是時候了,他舉了個淺顯的例子來説服同事:“既然馬路不分男馬路女馬路,為何學校要分男校、女校?”
於是,1919年9月,上海美專招收了第一批11名女生插班學習,其中有劉海粟的姐姐劉慕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