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福清非遺:舞板凳龍


發佈時間 :2014年03月10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福清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1

    中國是龍的國度。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裏,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綜觀各地、各族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在福清的舞龍活動(俗稱“烘龍”)中,最具特色要數舞板凳龍了。它是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已持續數百年,至今仍是當地盛行的娛樂活動之一。龍高半島的舞板凳龍活動首推三山鎮瑟江村。這個1400多戶6000多人的沿海村莊,每年鬧元宵時板凳龍最多可達6條,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常為周邊群眾所稱讚。

  板凳龍分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整條龍由一排排龍燈搭接而成。板凳龍的龍頭是最重要部分,舞者必須由技藝熟練的強壯男子擔任,並配有副手。龍尾次之,但也須身高力大,基本功好。板凳龍每次出遊,舞者必須步調一致、默契配合。打龍圍時,一人高舉寶珠左右挑逗,龍頭則不斷追逐寶珠。此時,凳凳起舞,時起時落。或搖頭擺尾,或上下翻騰,極似猛龍掀浪,又如蛟龍過江。假如再配以渾厚的鑼鼓、斑斕的煙花、喧虺的鞭炮、高昂的吆喝,整個村莊仿佛要沸騰起來,場面蔚為壯觀。舞板凳龍活動最大的看點是“穿龍柱”。一隻長龍從左邊的“入孝”之門穿入祠堂後,在數十根大柱子中間穿行,不但不會亂了方陣,還能順利從右邊的“出悌”之門穿出,令人嘖嘖稱奇。

  舞板凳龍活動究竟始於何朝何代?現在尚難考究。在我國江浙一帶以及我省的龍岩、南平等地均有類似活動。但從其鄉土性、原産性來説,都有一定依據,且各有美麗的傳説,舞法也各有不同。

  瑟江村民是閩王王審知的宰輔翁承讚之弟翁承裕的後裔,自新厝漆林村遷至龍高半島之後,定居於此。依據慣例,瑟江村民按照各片區獨自組織舞龍隊伍。家有男丁者才可出龍排,原則上一男丁可出一排。也有以戶為單位分配一戶出一排。照此,全村每年可組織6支龍燈隊,每隊80排左右,多的達到100排左右。每年春節過後,各片區的領頭人會預先向每戶籌集資金,買好燈燭後,挨家挨戶分送,提示其準備龍排。

  在福清,舞板凳龍一般選擇農曆正月十一至十六、中秋節。吉日一到,龍燈出遊。舞者要先跳過用稻草燃燒的火堆,以求舞龍順利,然後拜謁宗祠內的先祖畫像,再按照預定的路線在全村穿行,最後在指定地方打龍圍,故舞龍又有“穿龍”之説。舞龍過程,往往有人乘機揪拔龍須,以求添丁發甲、財源滾滾、黃榜高中。但在活動中,最忌有人雙腳跨過龍身而帶來穢污和不吉。

  舞板凳龍活動既是福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也是深受群眾喜愛而又廣為流傳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解放後,由於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間藝術的繁榮與發展,舞板凳龍活動獲得了新生。2001年元宵節適逢建市10週年慶典和世界福清同鄉聯誼大會在融城召開,福清在城區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舞板凳龍活動,中央電視臺3套節目全程拍攝並播出,在海內外引起不小反響。至今人們對那恢弘的場面仍記憶猶新。

  舞板凳龍活動是國運昌盛、國富民強的體現,也是老百姓齊心協力、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的反映。近年來,和諧、文明之風吹拂玉融大地,福清新農村建設煥發出勃勃生機。舞板凳龍活動給人們帶來無限歡樂的同時,也給廣袤的大地增添無限的魅力。

熱詞: 福清 非遺 板凳龍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