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24日 15: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溫州商報 | 手機看視頻
浙工貿學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現場製作甌塑《雁盪鞦色》。
商報記者 周大正 劉天瑤 董吉妮
入駐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藝術精品大多由國內大師創作,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甌塑師生創作團隊是如何拿到“入場券”的?
浙工貿是如何傳承甌塑技藝,如何激發年輕大學生學習甌塑的興趣?
很多傳統文化被丟失,如何讓傳統文化藝術生存下去?誰來進行有序的傳承?
……
本週二,本報刊發的報道《甌塑〈雁盪鞦色〉亮相北京人民大會堂》引起正在參加全市“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熱議。
浙工貿創新甌塑傳承方式
“高等院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若想全面提升一座院校的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的傳承創新。”浙工貿有關負責人介紹説,甌塑藝術由於學藝難、效益低,導致後繼乏人。
2005年,浙工貿將甌繡、甌塑等傳統工藝美術引入大學校園,引進高級工藝美術師,大力推動甌繡、甌塑等在題材、技法方面的創新探索,創新開課授藝的傳承方式,採用集中學生培養方式與學苗培養方式相結合的辦法,率先在全國作出示範,在全省高校中獨樹一幟,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教學基地。
該校園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甌塑公共選修課,對其藝術技法、特點、應用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在教學上繼承傳統技法並有所創新,創作了一系列精品。通過多年的實踐,該院吸引600余名學生學習工藝美術,通過申請專利,編寫教材,為溫州傳統工藝美術傳承、創新、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
該負責人表示,採用集中學生培養方式,改傳統民間藝術“三年學徒,五年出師”的傳授模式,應用最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大大提高了技藝的傳授效率,同時也為甌塑的重點培養對象選拔做好基礎性工作。學苗培養方式主要針對培養甌塑重點培養對象,從集中培訓學生中選拔或從藝術設計類學生中選拔,課餘時間跟隨老師學習、輔助教學,在老師的指導下生産。經過半年至一年的培養,達到可以獨立完成一定水準的作品。
甌塑只有走向市場,才能煥發青春,保持生命力。浙工貿充分利用各類展會的平臺,提高甌塑知名度;同時將傳承非遺融入創業教育之中,培養非遺文化經營者。該校學生楊忠敏的甌塑處女作《晚霞凝香》代表學校參加有關展覽最終以1600元的價格出讓,激發了他對甌塑的滿腔熱情,成立甌塑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成為當年“最美浙江文化新浙商”評比中唯一的90後。
>>代表委員有話説
瑞安中學省特級教師、市人大代表金曉濤:
銜接高中新課改,創作精品代表作
在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金曉濤説,我省實施的高中新課改正在加大開發選修課力度,如果將非遺項目引入高中選修課課堂,讓更多高中生了解非遺,有助於解決非遺傳承後繼乏人的難題。像去年樂清一位老師就把黃楊木雕做成課程,向學生介紹黃楊木雕的背景,並現場教孩子們動手製作,很受歡迎。
“高中生選修非遺課只是一個認知過程,溫州本土其他非遺項目若像甌塑一樣走出溫州,還得要靠精品説話。”金曉濤認為,甌塑、南戲、鼓詞等都是溫州著名的非遺項目,為什麼甌塑這次就能入駐北京人民大會堂,主要還是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作品《雁盪鞦色》,該作品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歷史感,而且也有獨特的創造性,很容易得到外界的認同。溫州的其他非遺項目要走向全國,還得有代表作。
非遺項目要有代表作還得需要專業團隊來打造,金曉濤表示,政府要提供一個平臺,將單個非遺項目交給高校、社會團體等負責,由專業團隊集中精力開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代表作就利於傳播和傳承。
致公黨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市政協副秘書長丁春民:
校企合作 推向市場
在此次政協大會上,丁春民就如何振興溫州工藝美術行業發言。“浙工貿創新甌塑傳承方式的做法,值得我市其他工藝美術項目借鑒。”他建議將這種辦法推廣到發繡、甌繡等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上去,開辦工藝美術學校或在大專院校開設課程。
“溫州石雕、樂清黃楊木雕、甌繡、甌塑、細紋刻紙五個藝種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很大。” 他介紹説,溫州曾是全國著名的工藝美術之鄉,工藝美術産業曾佔全省三分之一。而現今缺乏專業産業集聚區,工藝創作人員不斷萎縮,缺乏專業的藝術研發人員和管理人才,創作題材陳舊。
“急需加強工藝人才培養。”他認為,可引導校企聯合,在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工藝美術基地,進一步推動工藝美術後備力量的培養,建立專業的經營隊伍。同時,完善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和在職學習培訓補貼機制,逐步建立教育培訓和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建議市政府考慮開闢工藝美術品銷售市場,將大師的作品,第一時間與市場、消費者對接,從而拓寬銷售渠道,培養一支龐大的工藝美術品消費群體。同時,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博覽會、工藝美術論壇等,打響溫州工藝美術在國內的知名度,廣招海內外客商,從而實現溫州從“中國工藝美術之鄉”到“中國工藝美術之都”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