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84歲非遺傳人春節扎竹馬 60餘年完成300多匹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08日 1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1

    窗外傳來的鞭炮聲在寂靜的山村上空炸響,農曆馬年的春節到了。84歲的沈迎老人一早起床,坐在屋里加快了手上的工作進度,為每年正月十五的花會遊街製作竹馬。

  南關竹馬已600年曆史

  南關竹馬,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出自延慶縣永寧鎮南關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作為村裏唯一的非遺傳人,沈迎老人做了60多年的竹馬,加起來有300多匹,幾乎延慶縣的竹馬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在南關村,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都要跳起自編的竹馬舞。據説,明清時期的永寧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年戰爭頻繁,盼望安定和睦的永寧人便根據《昭君出塞》的故事創造了這種古老的舞蹈。

  竹馬舞需要16匹竹馬和兩隻竹駱駝,竹馬有黃馬、紅馬和白馬三種。打頭陣的是匹黃色竹馬,高大精神。跳舞的時候,村民將竹馬套在身上,策馬揚鞭,一隊人馬又唱又跳。

  一匹竹馬要20多道工序

  “早先的竹馬都要從北京城裏買,路途太遠,村裏人就自己學著編。”沈迎在20歲出頭的時候,便跟隨村裏的兩個老藝人學扎竹馬,當年的小學徒如今成為技藝高超的手工藝大師。

  看似簡單的竹馬,製作起來要比想象的複雜許多,一個人製作一匹竹馬至少需要四五天,一般需要破竹、糊紙、糊布、畫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其中僅糊紙、糊布就需要糊三層紙和四層布。工藝最複雜的要數製作馬頭,編織馬頭的竹條只有手指般粗細,而且竹條要按照馬頭的弧度彎出不同的曲線。

  今年是農曆馬年,竹馬成為全村的吉祥物,村裏要為竹馬舞製作一匹新竹馬。小年剛過,沈迎老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每天工作3個小時,馬頭、馬身子已經做完,就差馬屁股部分。

  製作竹馬的工具很簡單:竹條、刀、斧子、錘子、鋸子,還有一根蠟燭。沈迎拿起一根1.5米長的竹條,用蠟燭熏了熏表皮,讓竹條表面受熱,又用大火燎了燎竹片,在竹條兩端彎出弧線,接著再用鐵絲將竹條固定成型,成為支撐馬屁股的一根骨架。

  一根根堅硬的竹片仿佛具有彈力,任憑老人彎曲。“沒有幾十年的經驗,竹條一彎就斷。”沈迎老人的孫子沈博儀站在一旁打下手,他説自己嘗試過很多次,爺爺拿捏的火候他就是掌握不了。

  村民願意扎竹馬跑竹馬

  半天的時間,身長約1米,寬約40厘米的竹馬骨架全部完工。老人休息了片刻,接著在骨架外糊上紙和彩布,布料基本都是紅、白、灰、黃四色。馬身中間留個四方孔,方孔的四角再各拴一根15厘米的細繩,端頭再拴上一個小木塞。

  這時,老人的大兒媳從方孔處把竹馬套在身上,小木塞別在腰間,使上身與竹馬固定好,馬身下部用兩塊布圍起,前後分別畫出馬的前腿和後腿,一匹活靈活現的竹馬就製作好了。

  “村裏以前有兩個人跟著爺爺學過,但都去世了。不過這兩年人們對竹馬越來越喜歡,都願意扎竹馬,跑竹馬。”沈迎老人的孫子沈博儀説,他打算把扎竹馬的技術從爺爺手上傳承下來,讓這門民間藝術後繼有人。

熱詞: 非遺傳人 扎竹馬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