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27日 1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日報 | 手機看視頻
王作山沏制茶湯
天津頻道 茶湯作為楊柳青地區的特色小吃,已有百餘年的傳承歷史,被列入西青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最為稱道的要數王記茶湯,60多歲的王作山是王記茶湯的第四代傳人。
“沏茶湯其實也是個技術活,我們王記銅壺比較大,壺本身凈重30多斤,一次放煤40斤,水100多斤,加起來接近200斤。要是沒有一把力氣,掌握不好力道的人很難駕馭它,更別説玩出一些動作花活來。”在攤位旁,王作山向周圍顧客介紹著。
王作山一邊介紹,一邊忙著手裏的活兒。只見他左手執碗,碗中盛著調成糊狀的半成品,右手扶壺柄,雙腳撇開站穩,碗口與壺口距離恰好保持在一二尺的地方。右手一抬,開水順著壺嘴流出一道水柱,王師傅隨時變換碗的距離,不讓開水外溢。短短一分鐘內,王作山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動作,讓人叫絕,但那茶湯的美味更是唇齒留香。
為什麼王記茶湯流傳了一百多年,但仍然經久不衰?到底是什麼秘訣成就王作山這門手藝?王作山的回答卻只用了四個字——遵循古法。王作山從小喝著家裏的茶湯長大,還不會背書時,就已經能背下茶湯的10多種原料和配料。“我不是什麼能人,做茶湯更沒有什麼技術難度,我做出的茶湯之所以這麼好吃,就是因為我一直遵循祖上流傳的配方和製作工藝,不偷工減料,所以沏出的茶湯好喝。”王作山向記者解釋道。
每年中秋過後,天氣慢慢轉涼,王作山和他的王記茶湯就會來到明清街口,平常出攤半天就可以賣掉五六十碗,到了正月,更是忙不過來,平均一天可以賣掉四五百碗茶湯,一袋50斤的高粱面不到一天就賣完了,生意非常好。按理説像這樣的銷售量,應該採用現代電磨的方法來研磨原料,可是為了保證原料的細膩和口感,王作山還是遵循古法,採用石磨來研磨材料。
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上,優中選優,粗糧細作也是成就王作山這門獨特手藝的“秘訣”之一。王作山的年紀越來越大,但是在王記茶湯選料、用料上卻還是親力親為。他告訴記者,為了保證王記茶湯原有的味道,尋找優質的高粱米,有時會跑到山西去選料,選出的高粱米個個飽滿充實。“這些高粱米還要經過浸水悶制,石碾去皮,最終選取高粱裏邊最精華的高粱仁兒,再經過十多次的碾壓,變成極細的高粱粉子,然後經過細籮篩選,這樣才成為王記茶湯所需要的原料。一般3斤高粱米,才出1斤高粱面。配料上,葡萄幹、瓜仁等果脯以及紅、白砂糖都要優中選優,再撒上秘制芝麻鹽兒,沏製成的茶湯才會香味濃郁,口感爽滑不黏膩。”提起自家的茶湯,王作山如數家珍般的介紹著這些配料。
如今的王記茶湯儼然已經成了明清街上的一景,王作山也時常受邀請走出楊柳青,到過北京、唐山、廊坊以及周邊地區進行展示,慕名前來採訪的電視、報紙等媒體記者也不少。王作山告訴記者,現在他的歲數越來越大了,200多斤的龍嘴大銅壺現在用起來有些吃勁了。但是,只要他還能動,還提得起那把大銅壺,大家還會在楊柳青的明清街上看到他和他的王記茶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