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年俗文化展覽:年俗展上話年俗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21日 1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按照北方習俗,過年時做麵食、貼對聯。資料照片

按照北方習俗,過年時做麵食、貼對聯。資料照片

【新春走基層·品民俗】

儘管離春節還有10天,但濃濃的年味兒已在京城蔓延開來。

1月20日,早上不到9點,地處北京西郊的石景山體育館外,已排起長長的隊伍。體育館內正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年俗文化展覽。

走進體育館,“筆墨繪春”“張燈結綵”“舞動春風”“雕福塑瑞”“錦繡前程”“點石化金”“品味醇美”等8個展區依次鋪開,剪紙、年畫、燈彩、風箏、面人、泥塑、香包、織錦、陶瓷、漆器、茶葉製作等近80個跟年文化有關的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向觀眾介紹各地的年節習俗並現場展示精湛技藝。

在“筆墨繪春”展區,記者看到幾乎每一個展臺面前都擠滿了人。這裡主要展示祖國東南西北各地的手繪年俗精品,包括彩塑京劇臉譜、湖北江漢平原皮影戲、藏族唐卡和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等。由於地域相隔比較遠,各地手繪年俗在製作工藝、載體、藝術風格等方面特色鮮明。

“桃花塢年畫以直接反映每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而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較為廣泛,除了歷史故事,還有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在桃花塢年畫展臺前,來自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的“80後”葉小香正向觀眾介紹中國傳統年畫中“南桃”與“北柳”之間的區別。

聽了這番介紹,從東城區趕來看展覽的李大爺有些感慨:“以前過年,家家戶戶貼年畫、剪剪紙,甭提多熱鬧,可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過年的習俗越來越淡漠了!”李大爺告訴記者,兒子兒媳都在外企上班,家裏的生活條件很好,但兒子兒媳連餃子都不會包,對貼年畫等年俗更是一竅不通。“老輩們傳了幾百年的年俗總不能就這麼丟了吧,所以我和老伴兒帶9歲的孫子來長長見識。”李大爺説。

“在南京有‘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於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盞燈,等於沒過好年’的説法。”在秦淮燈彩展臺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秦淮燈彩傳承人陳柏華介紹説,如今的秦淮燈彩早已打破“初八上燈,十八落燈”的習俗,臘月二十八就上燈,直到正月過完才下燈。如今,春節期間的秦淮河畔,再次出現“家家走橋,人人看燈”“銀燭影中明天下,相逢俱是看燈人”的熱鬧景象。

在很多年俗式微的情況下,秦淮燈彩這種年俗何以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陳柏華告訴記者,秦淮燈彩的興盛得益於政府的扶持和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在各級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陳柏華和其他秦淮燈彩傳承人,建立了“秦淮花燈”網站和句容秦淮花燈文化研究中心。不僅如此,秦淮河畔年年舉辦秦淮燈會,展示秦淮燈彩,為老百姓接觸、了解這一非遺年俗提供了大量機會。有接觸才有了解,有了解才可能喜愛。秦淮燈彩正是在與老百姓的不斷接觸中重新獲得百姓的青睞。

秦淮燈彩展臺不遠處是山東濰坊楊家埠風箏展臺。陳柏華話音未落,65歲的楊家埠風箏傳承人張效東正牽引著一隻風箏想要“放飛”,引得觀眾紛紛舉起相機“咔嚓”按下快門。張效東介紹説,放風箏一直是濰坊當地的傳統年俗,而楊家埠風箏在當地做得最有特色。

300年來,楊家埠風箏一直引領濰坊當地風箏製作文化的潮流。張效東把其中的秘訣歸結為“與時俱進”。他邊介紹,邊拿起一隻名為“鼠貓爭春”的大風箏指給記者看:“這只風箏,不僅色彩講究,式樣新穎,更是一隻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動態風箏。當‘鼠貓爭春’飛起來時,它腹部的杠桿在壓力的作用下就會觸動尾部的鈴鐺和燈泡的電源,發出清脆的聲響和閃爍的燈光。”

眾人聽完介紹,無不嘖嘖稱奇。看樣子,傳統年俗文化也需要不斷創新。

熱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年俗文化展覽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