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韓城秧歌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14日 1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鳳凰網陜西 | 手機看視頻

韓城秧歌是一種融民歌、説唱、舞蹈為一體,並向戲曲衍化、且初具戲曲雛形的演唱形式。

韓城秧歌

韓城秧歌

韓城秧歌的源頭有三種説法。一説源於後唐宮廷,如秧歌《綵樓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樂,唐朝發明唱秧歌,天子耍醜耍得好,正宮娘娘把頭包”,此説乃民間傳聞,史無可考。另一説源於清代著名文士吳錫麟的《新年雜咏》。其中説,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樂”演化而來。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説源於宋元雜劇。從音樂發展、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韓城秧歌明顯受到宋元雜劇的影響,韓城秧歌在表演時,唱則不舞,舞則不唱。擊樂伴奏時,唱時不敲,敲時不唱。它的唱腔音樂屬曲牌聯套,頗似“諸宮調”的套曲。從“醜”、“包頭”的稱謂上講,也像從宋元雜劇沿襲而來,不難看出,從音樂到表演,在韓城秧歌中都能找見宋元雜劇雛形的影子。韓城秧歌在1875年-1908年(清朝光緒年間)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1876年(光緒二年)韓城秧歌藝人韓敏卿帶領秧歌班子進京,被慈禧太后招進宮中演出,從此皇宮中設有“秧歌教練”專門教演秧歌。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韓城知縣吉冠英為了接待清廷派來的欽差張啟華,舉辦了一次韓城秧歌大會演,名角薈萃,盛況空前。演出從三月初三開始歷時十天,有一百五十位藝人登臺表演,展示了韓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藝術。這兩次演出成為韓城秧歌發展史上的兩大盛事。

韓城秧歌吸收了南方秧歌小調和秦腔、蒲劇、眉戶等戲曲的不少營養,涌現出秧歌紅藝人100多名。

20世紀四十年代,韓城秧歌開始走下坡路,至五、六十年代,韓城秧歌表演已很少見。

解放後,韓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藝工作者挖掘並注入了新的活力,創編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內容的韓城秧歌劇目,也曾使韓城秧歌紅極一時。後來,韓城市文體局、文化館注重對韓城秧歌的保護和發展。分別出版了介紹韓城秧歌劇目和音樂的《韓城秧歌劇目選》和《韓城秧歌》,對韓城秧歌的劇目和音樂進行了廣泛的蒐集和整理。1998年曾組織韓城秧歌專場演出。韓城秧歌節目多次參加各類重大的演出與比賽,均獲得良好反響,曾在天安門前走紅。

熱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韓城秧歌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