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中國網絡展覽館 > 新聞資訊

天津市河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身邊的活化石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10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日報 | 手機看視頻

工商學院辦公樓局部

工商學院辦公樓局部

  河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産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天津市河西區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傳統音樂(2項)、傳統技藝(2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項)、傳統戲劇(1項)、民間文學(1項)、曲藝(1項)、傳統醫藥(1項)共七個門類十個項目。其中挂甲寺慶音法鼓和楊家莊永音法鼓獲國家級非遺項目;十八街麻花、古銅(銀)鎏金器修復及複製技藝、崑曲獲市級非遺項目;王(鳳山)派快板、哪吒鬧海、葉氏中醫骨傷科、少林迷蹤拳、子午蛇形掌獲區級非遺項目。由此可見,河西區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和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資源相對豐富,其他種類相對稀缺。從行政區域的分佈數量來看,最多的為挂甲寺街。

 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河西區進一步開展遺産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提出短期計劃和長遠目標;徵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物和資料,完善徵集和保管制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加大對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積極扶持民族民間藝術活動的開展,致力於形成富有河西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産品系列。

 挂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

 “挂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成立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明崇禎后妃娘娘曾賜半副鑾駕(即儀仗)予挂甲寺,挂甲寺人于雍正年間憑此鑾駕成立了挂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距今已近300年。老會為民間文法鼓,後於嘉慶六年(1801年)加入飛鐃、飛鈸,成為武法鼓表演亦形成穩固套路,技藝代代相傳。嘉慶八年(1803年),鑾駕曾遭盜被毀。道光九年(1829年)經村裏的陶秀才、閻亮、孫國良、姚先生等人&&,修復鑾駕,其後又修整數次。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次整合法鼓技藝及曲套。由此相傳至今。

 1984年再次加工排練,並在表演形式上做了一些改革。1989年參加全國“龍潭杯”花會表演並榮獲三等獎。獲市兩屆月季花節表演獎和“南開杯”全國花會邀請賽表演獎。參加天津市第二屆風箏節活動,慶祝天津建城六百年活動,並在天津電視臺衛視頻道“話説天津”中播放鑾駕的圖像和來歷。2005年春節,參加鼓樓花會表演,當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參加天后宮媽祖節大型皇會。2005年,挂甲寺街被命名為“天津市民間藝術之鄉”。

 挂甲寺慶音法鼓的樂譜,曲套有數十種,目前常用的有集合隊員的樂譜,開場樂譜,改點樂譜等,大量曲套有對聯、橋頭、瘸腿、繡球、連珠炮、雙橋、老河西等等。最獨特的表演是五套隔一套,變化多樣,優美動聽,音韻幽長,稱得上是法鼓交響曲。

 鑾駕的擺設順序及名稱是:日月龍鳳扇一對、九曲黃羅傘、輪、螺、傘、蓋、金瓜、鉞斧、朝天鐙、花、罐、魚、長、幅、元、扇、慶、茹、艾、方、軟對、硬對、高照以上共二十三種組成一堂,場面隆重,儀仗執事莊嚴華麗。

 關於法鼓表演動作,剛柔相濟、技藝超群、暗藏太極十三絕,故稱民間法鼓藝術之正統,聞名津城,享譽全國,其動作名稱很多,如:龍騰虎躍、燕飛鳳舞、海底撈月、插花蓋頂、十字披紅、六角鈸、托塔式、混江龍、跨虎、扯旗、卷簾、紡車等等,尤其飛鈸、飛鐃演技各有不同,多姿多態,二者互相推動,形成一個個的高潮,確屬挂甲寺慶音法鼓表演的絕技,老百姓自己的一種民間藝術,獨有的一種文化生活,永演常新,輩輩珍惜,代代相傳。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老會得以重放光彩。2008年,挂甲寺慶音法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河西區物質文化遺産

 物質文化遺産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河西區是天津中心城區之一,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養育這個民族的文化土壤,文物不僅是文明的佐證,更是傳承中的載體。因此,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産,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不容忽視。

 目前河西區調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73處,其中包括1處國家級、16處省市級、56處區縣級保護文物。包括典型風格建築物、軍事建築及設施、名人故居舊居、水利設施及附屬物、文化教育建築及附屬物、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工業建築及附屬物、烈士墓及紀念設施、宗教建築、中華老字號、醫療衛生建築、其他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等12類。其中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佔文物總量的91%,石窟寺、石刻及其他古建築佔9%,比較集中地分佈在大營門、下瓦房、柳林、挂甲寺、馬場等地區。

 河西區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文物保護:建立比較完備的資源檔案,包括紙質檔案、電子檔案、照片檔案、測繪圖紙。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基本保護原則,由使用單位厲行文物保護的措施和責任,加強與文物使用單位的有效溝通,每年定期召開“河西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座談會”,邀請文物使用單位及相關人員座談。除此之外,河西區還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鼓勵和吸收廣大熱心的志願者加入文物保護行列,鼓勵熱心和對文物有興趣的人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名 稱:工商學院主樓舊址

 坐落地址:馬場道117號

 代管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級 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 介:

 工商學院主樓舊址(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坐落在馬場道117號,地處市區東南部,屬市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其周邊為高等學院校區和居民區。該建築東為浦口道,南為桃園村大街,西為友誼北路,北為馬場道。建於1925年,由法國人設計,是法國天主教會在天津創辦較早的一所大學,包括主樓、宿舍樓、辦公樓,總建築面積為4917平方米,是一座三層帶地下室磚混結構的英式建築。建築平面似“H”字型,用封閉式外廊連接所有教室。立面富於變化,首層大塊蘑菇石墻面,正中設凸字形大平臺,下作四組塔司幹雙柱組成的門廊。曼塞爾式屋頂,前後各設大圓鐘一座,用巴洛克式券罩保護,拱券形門洞。室內裝修講究,門廳、大廳、內廊均採用彩色馬賽克美術圖案,地面、教室、辦公室為人字地板。鋼筋混凝土樓梯裝帶鐵護角,黑漆方鐵花飾透孔欄杆木扶手。現保存較好。大樓坐南朝北,正面臨馬場道,該建築為歐式建築風格,其造型獨特,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熱詞: 天津 非物質文化遺産 責任編輯: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