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因為愛情而美麗(1)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5日 16:28 來源:
有一次接受採訪,被問到誰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自己現在的先生。同事朋友都認為我近十年來,分明比過去更可愛,也更漂亮;我自己以為最大的變化還是心態,我的確比過去更加平和、從容、寬厚了。
他們家是老北京,爺爺那輩兒就住在王府井一帶。前些天爺爺誕辰一百週年,全家幾代從四面八方趕來,鄭重舉辦了一個追思會。追思的目的,一是緬懷老人寬仁勤儉的一生;二來家風淳厚,更要很好地繼承。爺爺是小手工業者,一輩子為人善良,一輩子寬厚待人,一輩子都溫良恭儉讓。
他從小在爺爺的四合院裏住過幾年,大雜院的擁擠喧鬧,大雜院鄰里的親近平等,給他最初的成長打下了一層純樸而自然的底色。
爺爺的家教是嚴格的,在這個傳統的北方人的大家庭裏,爺爺是當然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至今我都能從他嘴裏時常聽到爺爺當年的“聖經”。比如:人怕活兒,活兒怕幹。自己吃了填坑,給人吃了揚名……爺爺又是個知足的人。爺爺上班很早,天不亮就走了。晚上,爺爺會獨自一人喝上兩口,就著一家人特意留下的一點魚頭魚尾,一點花生米,半個鹹鴨蛋,有滋有味地品咂回味,然後看報。爺爺的每一天就是這樣愜意而滿足地過著。在並不寬裕的生活中,從容體味生活的樂趣,相信是爺爺給予了他終身的最大影響。
他還總是提到他的奶奶。只要説到奶奶,他脫口總少不了“大氣”二字:“我奶奶是真大氣,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奶奶是家庭婦女,張羅著全家大小的吃喝拉撒。奶奶每天四點多起床,先是把家裏仔細擦一遍,然後生火做飯。“奶奶蒸的素餡兒包子,炒的圓白菜特別好吃。”他至今都還這樣記得。奶奶很開朗,不管做多少人的飯菜,似乎從來沒愁過;客人來了不管住多少日子,似乎也從來沒抱怨過。奶奶沒有文化,但知事明理,尤其性格,特別的堅韌豁達。他總説:你要是能見到我奶奶就好了,你一定會喜歡她。他覺得,若能得到奶奶的直接影響和教誨,作為女人,我會更大氣,更磊落,更包容,也更完整。他三十多歲的時候,奶奶生病去世。生養五個子女是奶奶一生的成就。在醫院,兒孫兩代六條大漢齊刷刷去看她,奶奶就自豪地對旁人説:“瞧!這一班虎將哪國有!”
他説,爺爺特別希望兒孫們上進,爺爺對孫子輩兒最大的期望就是替張家“改換門庭”。其實,他的兒女輩兒已經相當不錯,至於孫子,光留洋博士就已經兩個了。 爺爺奶奶是典型的老北京,講禮數,重傳統,傳統道德文化對爺爺奶奶,對他一大家子的影響是至深至遠的。
初進他家,並不以為多禮,但禮數、規矩、教養,這些傳統的要求與約束似乎又無處不在。他的父母都是著名的雕塑家,大學教授。從小受西式教育長大的母親,至今仍為爺爺奶奶對她的關懷和影響而感嘆唏噓。我想象,他的母親,一位留美博士的後代,一個住小洋樓,對柴米油鹽醬醋茶一竅不通的女孩子,當年走進那座平民大雜院的時候,心裏會懷著怎樣的不適與不安。“爺爺順手遞給我一張報紙,我一下子就解脫了。”他母親這樣對我描述説。“當時我心裏真的特別感謝爺爺,要不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與人難堪,是他母親現在的基本為人之道,也許從爺爺遞給她報紙的那一瞬間起,這個“道”就更深地長在了她的心裏。
作為藝術家,父母學的都是西洋雕塑,大半輩子到現在,也基本跑遍了五大洲。按理,這該是一個很洋化的家庭。但是,除了相當的開明和一些生活細節的西式趣味外,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要求完全來自於他們的上一輩。父親對我們説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當年爺爺……”父親很尊嚴,外表嚴厲,其實內心快樂而平和。對我們的為人處世,父親經常教得很具體,最後總是會提醒:別讓人為難,為人要大度,人人都不容易。寬厚,忍讓,自我節制,善待他人,是這個家庭共同遵守的為人之道。
説來也有趣,他父母最初從屏幕上看見我的時候,曾經感嘆:哎呀,這姑娘長得不錯,播得也不錯,可誰要娶這麼個兒媳婦可了不得,多厲害呀!他們張家的女人個個行事賢惠,説話都是尊上顧下,徐俐這類看似霸道的女人當然避之惟恐不及。可料想不到的是,他的弟弟有一天竟告訴父母:好像我哥最近正同她談戀愛呢。
不會吧?怎麼找到她那兒啦?真的?
當然,地震了。
他的母親,一個永遠只會輕聲細語的女人真正愁壞了。她覺得兒子性格那麼溫良,怎麼能同那麼厲害的女人守在一起呢?再者,為什麼要找一個電視明星呢?找個普通人多好,明星多難相處哇?她把在電視上見到的拋頭露面的人都統稱作明星。
對一個傳統溫良的家庭來説,我的出現無疑是個異數。無論是我高度社會化的身份,還是我彰顯的屏幕個性,對原有的家庭秩序和氛圍仿佛都構成了衝擊。對他們而言,我似乎過於特別了。因為歷來的開明,做父母的不干涉兒子的選擇,這是這個家庭的可愛之處。但是他們確實看不到我能同他們兒子幸福相處的希望:他們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他們也親眼看到了屏幕上那個伶牙俐齒的女人,他們做的最壞打算便是:兒子自己找的罪自己受吧。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