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女主播--直播戰爭的日夜(4)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7:15 來源:
但無論如何,我感受到了批評的壓力。我們的節目開通了電子郵箱,觀眾的批評自然進入到我的工作環境中,我從同事的臉上看到了那種批評的影響。領導嚴肅地告誡我(他的表情我只能理解為告誡,是我的職場生涯中惟一的一次):“你必須把自己退後一點,你的個人意識太靠前,表達個性太鮮明,觀眾不接受,有人要求撤掉你,你明白嗎?”
節目剛進行到第三天,領導如此地警告你,你得有多好的自製力和多強的自信心,才能防止心理危機的出現呢?當然,我理解領導面臨的壓力,戰爭報道使四套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領導希望各個環節都盡善盡美。如果在平時,我相信面對同樣的壓力,人人都會平和得多,淡定得多。
那一下,我有點懵。我不知我究竟錯在什麼地方,而那個錯究竟有多大。我在鏡頭前早已習慣用毋庸置疑的語氣説話,配合我乾脆的手勢,看得順眼的認為那是自信,看不順眼的會認為那是居高臨下、無知、霸氣。但是,我用那種方式在鏡頭前説了二十多年,不那麼説,能怎麼説呢?而領導的告誡讓我意識到,我沒有思考選擇的餘地,我必須在表達方式上做出大幅度的調整。有意思的是,張召中先生22號晚上的發揮狀態也讓節目負責人感到了隱隱的憂慮,他們擔心率性的張先生會意外出格,因為節目是直播,説出去的話就好比潑出去的水,沒有任何挽回餘地。當時中央臺對這場戰爭的報道要求是,理性、客觀、超脫,不對戰爭的是非對錯作任何評論。所以在戰爭進行的前三天,觀眾透過我們的節目看不到中國政府對這場戰爭的任何看法。如果張先生就此發揮下去,會不會在報道尺度上闖禍呢?領導決定,張先生先下來,暫時不用,以後再説。這就是過後的三四天,觀眾為什麼沒有在屏幕上看到張先生出現的直接原因。沒有了張召中,觀眾不樂意了,有觀眾甚至説,一定是張先生把徐俐得罪了,讓徐俐下去,請張先生回來!
張召中先生有一群龐大的受眾迷,有一撥女學生就託人轉告張先生,她們很少看到一個這樣有地位的軍事專家,頭不白,肚不挺,相貌英俊,説話幽默,她們表示,如果張先生願意,她們想報考張先生的研究生。而網上對張先生的讚揚就更多了,有人表示,節目中沒有張先生就沒有什麼看頭,收視調查也顯示,沒有張先生出現的那幾天,收視率確有下降。可以想象,22號晚上,我算是把張迷們徹底得罪了。從那天開始,我在戰爭報道的鏡頭前變得小心翼翼,在提問之前,我會先用“請教”一詞,我的語氣也開始變得有些猶豫,我幾乎不再打斷嘉賓的談話,不得已要打斷的時候,先在前面加一通解釋(有些過後看來純粹多餘),再行打斷。
關於不合時宜地打斷嘉賓(我指的是除和張先生合作以外的另一些時候),我不得不做個説明,其實有些時候責任不全在我。開戰的前一週,導播臺上的混亂是外人難以想象的,導播也是第一次導這樣大型的節目,我能從耳機裏聽出,他們因為緊張而髮指令的時候,聲音都有些顫抖。因為大家對節目太重視,經常會出現多頭指令,而且因為心態的不放鬆,在不必要那麼緊張的時候,導播或者其他人也會以一種格外緊張的語氣向主持人下達指令:有電話連線,主持人趕快打斷嘉賓,趕快!趕快!導播臺上的工作千頭萬緒,導播通常無暇仔細傾聽嘉賓的談話,也許那會兒嘉賓正談在興頭上,觀眾也聽得津津有味,那時候的打斷是極不明智的。如果導播聽了嘉賓的談話,而且心態放鬆,他們有時就可以不那麼著急,可以讓在線記者在電話上多等一小會兒,或者讓同步畫面晚進來幾秒鐘。而我是一個容易受情緒感染的人(某些時候這成了我的弱點),導播一急,我也會很快地跟著打斷嘉賓。通常那個時候,我的語氣是果斷而急促的,給人的印像是沒有商量的餘地。儘管在打斷之前,我都會先説一聲〃對不起〃,但是我的果斷乃至武斷的語氣,再配合上我的堅定的手勢,綜合産生的效果就使得那句“對不起”如同沒説一樣。無理的印象就是這樣形成的。有時候,不在乎我説了什麼,而關鍵是我在怎麼説。
那麼,除了以上説的技術方面的原因,我有沒有自己的問題呢?當然有。當我有足夠的興趣去做一個節目的時候,我的鏡前狀態往往會呈現出一種特有的自信,甚至還有點不自覺的張揚,而那種不明確的張揚氣質就看出現在什麼時候。合適了,添大彩;不合適,就必然減分。
我説過,從上到下,大家對這次戰爭報道極為重視,開戰之前就做過數次的演練。為了第一時間能把開戰消息發出去,經常是在辦公室的過道裏不知誰喊了一聲“開戰了!”就聽見各工種的人一陣騷動,以最快的速度往播出線上跑。在那麼幾天裏,大家都練皮了,練怕了,再不開打只怕連神經都有些抗不住。那種狀態下,人很難有平常心,情緒會失控,而我又特別容易受這種氛圍的影響,每個神經細胞都處在極度的亢奮中,這種亢奮會導致自己在鏡頭前的狀態誇張甚至稍有變形。最初的幾天我就是這樣,不自覺地陷入了一種對重大報道渴望已久的激情之中。誇張也好,變形也罷,一切都會在鏡頭前成倍地放大。比如,導播催得急,如果我自己從容,我在打斷嘉賓的時候就會和緩一些,説的也許是同樣的話,做的也許是同樣的手勢,但出來的節奏會不一樣,效果自然就大不相同。如果要總結經驗,這是我頭一條要汲取的教訓:鏡頭前我原本就自信,怎還經得起哪怕多一分的誇張和渲染。尤其在戰爭報道中,任何過於個人化的東西一律不受歡迎,人們會視之為對戰爭報道的干擾。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