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我與《中國新聞》(5)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0:19 來源:
2003年,從伊拉克戰爭報道開始,我做了將近一年的新聞訪談節目,作為深度訪談節目的主持人,節目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要發揮的恰好就是有理解依據的自主性。因為是按自己的方式提問敘述,編輯的作用就是提供輔助支撐,所以,這一年,表達的真正自主性得到極大的鍛鍊。2004年繼續回到《中國新聞》,當我再去讀那些經常編輯得比較粗糙的文稿時,已經很難再像過去那樣,雖然表達上有些自我特色,但終歸還是基本照本宣科地念稿了。我不能接受編輯們大量採用新華社稿件,那種試圖把公式化的書面表述直接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述方式,簡直不可能讓節目能有自己的特色。於是,有了一定語言自主訓練的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説話。在直播過程中,我經常是稿子寫一套,我自己説一套,偶爾夾雜一兩句不出圈兒的小評論。其實,我不過是想像個正常人那樣去説話,説得稍微生活化一點,讓人聽起來官氣少一點,八股少一點,也自然一點。我們會在某個時期像得傳染病一樣,集體無意識地老用一個詞。比如,有一陣“風景線”盛行,説著説著就是哪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又盛行“標誌著”,什麼東西如何了,於是就標誌著它怎麼怎麼了。拜託,我們換個詞兒行嗎?!
我用我的方式説話,哪怕只是在很短的時間,我比從業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像新聞主播,我對整個節目的駕馭感比任何時候都直接強烈。但是,我個人抵擋不住我上面説到的那種集體無意識。選擇了新聞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儘管我事先會去做很多案頭工作,我每天都生活在新聞裏,但是不管我事先做了怎樣的準備,那種截稿前幾分鐘(有時是播出進行中)才蜂擁而至的、大量的新華社通稿又把你逼到了“絕境”,除了照念,你沒有別的選擇。我經常看到我的年輕同事在鏡頭上被那些大的複合句,那種僅適合於書面表達的大複合句折磨得磕磕絆絆,除了同情理解,我還知道,等到他們不再被這些大複合句磕絆的時候,等到他們流暢自如的時候,等到他們把這套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的時候,若要他們再脫稿按自己原本的方式説話,就已經很難了。他們已經習慣了在鏡頭前用那種方式出聲,或者説進入到鏡頭前那種特定的環境,他們就只能那樣説話。為什麼要責怪他們離開了提示器就不會自己説話?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説話,一路實踐下去,一路摔打下去,這些先天語言能力就比普通人要強許多的先生女士們該在鏡頭上放出怎樣的光彩呢?!可悲的是,這種對語言內容習慣性的約束,從他們一上專業課就開始了,他們在學院學的就是書面稿,他們在訓練自己如何把這些書面稿表達得有聲有色。我們能不能開一堂課,就叫自主表達課?
回到我前面的話題。我無法不去念那些我不喜歡的句子,我妥協了,因為我不是主播,我只是像主播,對那些稿件我沒有最終否定權。像雖像,終歸不是。
我究竟是新聞主播還是新聞念稿人?這麼些年來,我的自我認同一直在這兩者之間掙扎。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個可笑的掙扎。
我曾經在技術層面上掙扎,我想擺脫單一的念稿,在鏡頭前以個性化的方式來表現自主性。我也在心理依據上掙扎,我們要同國際接軌,我們必須要使自己不僅像,而且就是個新聞主播。
問題是,我們需不需要新聞主播?什麼樣的新聞節目才需要新聞主播?誰能夠成為新聞主播?
主播者,信息的掌控及自主處理者也。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節目吧。
很多人一直對《新聞聯播》的播報群體存有非議,指責他們呆板、無個性、照字發聲,完全就是機器。相信這種指責也曾給我的那些同行們帶來過困擾。問題是,非議者或許沒有想到,作為一檔最具官方色彩的新聞節目,它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傳播主旋律,在這當中,任何個人意志個人色彩都是多餘的,也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全世界的官方檯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出鏡者普遍放棄或犧牲個性,而且強調去掉個性化,連著裝要求都是如此。我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用耳環作裝飾的新聞出鏡者,也有相當的觀眾認同我們四套的新聞出鏡群體的漂亮。李瑞英對我説,你們多好呀,我們就不行,什麼裝飾都不讓戴。他們確實不能張揚自我。什麼樣的人適合這一崗位,什麼樣的人願意走向這一崗位,在自己還能自主的時候,必須也應該了解清楚這一特性。幾年前曾經有消息説,《新聞聯播》也要改革,要把它改成一檔更好看的新聞節目。但是種種努力都沒有成功,原因大概就是,當時沒有把這個節目的特殊官方屬性想清楚,結果怎麼改都不合適,最終維持現狀。其實,我以為,維持現狀是對的。
到目前為止,社會各界對《新聞聯播》的形式、風格,甚至存在的價值,都存有各種疑問(這兩年似乎又稍好些)。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官方色彩濃厚的節目出現?客觀地説,在目前的中國政治生態下,《新聞聯播》的存在是必然的,有它自身的價值。自有收視調查以來,《新聞聯播》始終都是全國所有各類電視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即使是近年來,官方信息壟斷已經被打破,中央臺各頻道乃至鳳凰衛視及各地方檯都可以與《新聞聯播》同步播發各種國內外重大事件,《新聞聯播》依然是最具官方權威性的信息發佈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都注意到,《新聞聯播》經常出現一些諸如表彰勞模、春耕插秧,或批評社會不良現象、歌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不具任何新聞性的“新聞”。但是認真觀察、追蹤一下這些報道就會發現,在這些看似不像新聞的消息中,往往隱含著重要的信息,在這些不是新聞的“新聞”發佈之後,往往就有重要的變化發生。而即使是那些並不具有政策含義的公共信息,《新聞聯播》的報不報、怎麼報,也代表著官方對這一事件的最終表態和“定調”。有了這樣的屬性和作用存在,任何關注中國政治、社會發展的人就都不會輕易放過對《新聞聯播》的關注。《新聞聯播》同時也在國際頻道重播,有關方面曾考慮到它太中國特色,可能影響海外收視,想把它從國際頻道拿掉。但是包括我國駐外使館、商務機構和與國內有生意的海外華人都不同意,因為他們要從中觀察、揣測中國政治、政策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和走向。海外人士如此,國內的政經群體及各種關心政治、經濟發展的人,當然更是如此。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