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民族友誼之橋——記重慶市援藏幹部鄭貴先
2009年7月,當記者一行來到昌都地區類烏齊縣甲桑卡鄉蔬菜大棚基地採訪鄭貴先時,他正蹲在即將完工的、熱氣騰騰的大棚裏幫鄉親們鋪設地膜。雖然身上白色的背心已被汗水浸透,但他濕漉漉的臉上卻挂著笑容:“大棚馬上就要建成了,很高興我的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在甲桑卡鄉實施蔬菜大棚基地項目之前,當地老百姓購買蔬菜要到100多公里外的縣城去,不僅路途遙遠,來回開銷也不菲,蔬菜成了群眾生活中的緊俏貨。類烏齊縣委、縣政府在重慶市的支持下,於今年5月投資近400萬元,在該鄉開工建設40座蔬菜大棚。鄭貴先作為重慶市渝北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從項目啟動時就進藏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技術援助工作,主要負責蔬菜的選種、栽植以及農牧民蔬菜種植技術培訓。
萬事開頭難。剛到蔬菜基地時,迎接鄭貴先的是一片600畝的荒地。工人們都還沒有進場,他就和同事在臨時搭建的低矮簡陋的工棚裏自己生火、做飯,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比起生活上的困難,更讓鄭貴先頭疼的是如何把蔬菜種植技術教給當地農牧民群眾。
“一些藏族老百姓可能是習慣了靠天吃飯,對大棚蔬菜興趣不高,科學種植技術也懂得很少,種菜效率很低。從土地翻耕、培肥到育苗,包括拔草都需要手把手地教。”鄭貴先説。為了不辱援藏使命,幫助當地群眾儘早過上好日子,在困難面前他選擇了迎難而上,經常在溫度高達40攝氏度的大棚裏一蹲就是大半天,不厭其煩地給群眾現場講授蔬菜種植技術。進藏兩個多月的時間,鄭貴先掉了二十斤肉,雙手十指磨起了厚厚的老繭。現在他的臉龐黑紅,頭戴草帽,腳穿黃膠鞋,已看不出與當地群眾的區別。
“這個漢族幹部很不錯,他從早到晚都跟著我們,一邊教我們各種知識、技術,一邊督促我們積極做農活,是真心實意地想幫助我們過上好日子。剛開始大家都不熟悉,現在已經成了兄弟了,我們都叫他鄭哥。”甲桑卡鄉吉雅村村民東桑這樣評價鄭貴先。
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鄭貴先用他敬業、負責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甲桑卡鄉群眾的廣泛認可和信任。起初是他拉著群眾講解,後來是群眾主動和他交流,向他請教。看到他一個人生活不便,群眾便經常把做好的飯菜和酸奶送到基地裏來,或是隔三差五請他到家裏做客。
鄭貴先説:“看到這片荒地變成整整齊齊的大棚,以及裏面長出的生機盎然的各類蔬菜,我的一切辛苦都值得了。”今年8月,當鄭貴先結束援藏工作,離開甲桑卡鄉時,依依不捨的群眾一直將他送到了公路邊。臨行時,鄭貴先留下了自己在內地的電話號碼,歡迎大家隨時打電話來諮詢農技問題。東桑則拉著他的手,難過地説:“鄭哥,您還回來嗎?”這句話,差一點沒讓大家當場留下眼淚來。
如今,甲桑卡鄉副鄉長伍金朗加回憶起鄭貴先時仍深情地説,雖然他回去了,但他留下了一座座充滿生機的蔬菜大棚,留下了一段援藏幹部和當地百姓的佳話,留下了一片漢藏民族間的深厚情誼。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