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青稞,頂多每畝地産五六百斤,年收入只有1400多元。自從開始種植蔬菜後,不但掌握了技術,而且收入逐年提高,今年到現在,我家光賣蔬菜就有現金收入15000多元。如今,我們家住進了新房,也購買了一輛新車。”種植蔬菜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讓昌都縣俄洛鎮仲多村村民布瓊喜笑顏開。
布瓊是科技援助的直接受益者。2003年以來,天津市在昌都縣實施了科技援助項目,對俄洛鎮仲多村村民進行授課、田間指導等,同時還選派村民到天津培訓學習,使他們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指導村民把原來的青稞低産田改為蔬菜大棚,種植的西紅柿、黃瓜、南瓜、辣椒等多個品種的蔬菜陸續在昌都縣上市,每年都有可觀的現金收入。
從傳統種植到無公害標準化生産、到結合當地無污染的自然條件適時開發有機蔬菜種植,天津科技人員手把手地教農民從作畦、鋪地膜、澆水、催芽、播種、整枝等栽培管理技術入手,到普及利用牛、羊糞科學發酵施肥技術,溫室、大棚增設通風口、防曬技術等,讓農民群眾儘快掌握到先進栽培技術。
科技項目的推廣,不僅使農民群眾掌握了先進技術,增加了收入,而且豐富了菜籃子品種,促進了蔬菜新品種的更新換代,進一步帶動了蔬菜瓜果産業的升級。近年來,昌都縣城郊蔬菜、瓜果大棚種植業快速發展,所産的蔬菜、瓜果在本地市場上佔有率達到90%以上,已大大滿足昌都縣群眾的需求。目前,昌都縣城郊共有藍尼巴、小恩達、生格、下加卡等9處蔬菜基地,以及俄洛鎮仲多、俄洛兩村綠色蔬菜科技示範地,總面積達到1200多畝。
在今天的西藏農牧區,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喜人局面。廣大農牧民群眾正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這一切與國家各部委及兄弟省市在農業科技上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多年來,國家各部委及對口支援的兄弟省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要求,不斷加大對西藏農牧業科技扶持力度,切實將各項幫扶政策落到實處,促進了自治區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76元,自1978年以來年均增長10.1%。 農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靠科技。科技援藏為自治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投入176萬元,歷時5個多月,西藏2009年第一期農牧民科技特派員培訓和1000名農牧民科技特派員選聘認定工作近日圓滿結束,標誌著西藏農牧業科技扶持工作開始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
培養一支長期服務於農牧業工作第一線,掌握一定技能、具備一定服務能力、能有效提高當地農牧業科技水平的本土科技隊伍,是農牧民長期以來的殷切期盼。
記者從昌都地區有關部門獲悉,2009年,昌都地區將不斷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引導各項社會事業投資重點向農牧區傾斜,全力以赴保民生促增長,進一步提升社會事業服務發展水平。
把“兩基”鞏固提高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控輟保學”作為“兩基”鞏固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確保適齡兒童和初中在校生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積極開展寄宿制學校的規劃和建設,推進大骨節病區學齡兒童集中教學和學齡前兒童集中寄宿工作;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教師、校長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適應農牧區發展需要的新型實用人材。
責編: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