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西藏頻道 > 生態環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藏探索高原牧區人工種草 增強畜牧業發展後勁

 

CCTV.com  2009年06月10日 11: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6月10日電(記者李月 顏園園)西藏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畜牧業一直是西藏經濟的優勢支柱産業。但由於特殊的高原區位特徵和近年來環境因素的變化,西藏面臨的草畜矛盾突出的局面正嚴重制約著全區畜牧業的發展。為使優勢産業煥發更大活力,西藏正在通過探索高原牧區人工種草模式進一步增強畜牧業發展的後勁。

  --草畜矛盾凸顯成西藏畜牧業發展瓶頸

  西藏自治區擁有天然草地近12.4億畝,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68.9%,畜牧業在西藏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態因素的變化,西藏畜牧産業開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從産業類型看,西藏的畜牧業屬於高寒草地放牧型畜牧業,那曲、阿裏、日喀則等主要牧區均處於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高原腹心地帶,乾旱、冰雹、大風、暴雪等自然災害頻繁,是我國草原畜牧業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

  近年來,人口的增加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又給西藏的天然草地帶來了沙化、荒漠化、退化等嚴重問題。西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杜傑介紹,目前西藏的退化草地面積已達64000.5萬畝,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積就到達40000.05萬畝。

  特殊地理條件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生態環境的變化,給西藏草場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牧草生長的季節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飼草總量的不足與家畜對牧草的常年需求已形成嚴重的不對稱局面。加之現階段,西藏大部分地區尚處於遊牧或半遊牧的生産方式,冷季嚴重缺草時,牲畜基本沒有補飼能力,一遇災害性天氣將大批死亡。西藏自治區農牧廳統計顯示,西藏冷季遇災害時牲畜的死亡率達3%-10%,不僅給牧民帶來巨大的財産損失,更嚴重制約著原本是西藏優勢産業的畜牧經濟的加快發展。

  --人工飼草種植三重功效促西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西藏畜牧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堅持"草業為先",只有攻破冬春牲畜補飼的難關,才能有效解決牲畜因災死亡的突出問題。面對畜牧業生産中草牧矛盾突出的問題以及總結近年來西藏牧區抗災保畜的經驗教訓,西藏農牧主管部門從2008年開始探索促進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根據牧草區劃將人工飼草種植引入高原地區,力爭通過發揮人工種草帶來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從根本上突破西藏畜牧業的發展瓶頸。

  飼草種植就是在耕地或天然草地上應用現代農業技術進行飼草生産,其産量比天然草地高出4-5倍。開展飼草種植不僅可以有效調節牧草季節性供應不均衡的狀況,而且能夠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據測算,天然草地中每增加1%的人工草地,其生産水平就可提高4%,當人工草地增加到10%,天然草地生産水平就可提高一倍。因此,人工草地面積比重的高低已被視為衡量區域畜牧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

  在擁有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原人工飼草種植還可給西藏帶來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直以來,西藏草原都是雪域高原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大江、大河等水系的源頭區。天然草原超載過牧嚴重、荒漠化程度的增加給西藏以及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而利用草原區和農牧交錯帶適宜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飼草種植,不僅可以減輕天然草地的載畜壓力,而且可加速草地植被恢復,遏制沙化、退化,對於有效保護西藏牧區草原生態平衡、凈化青藏高原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維持我國重要水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背後蘊涵的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在農業資源匱乏的西藏,農牧交錯帶及牧區經濟相對落後,在這些地區大力發展人工飼草生産,一方面可以緩解"人、草、畜"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打破西藏原始、落後的"遊牧"生産方式,而飼草産業集群的形成,更將促進西藏畜牧業從自給型生産結構向商品性、效益性生産結構的轉變,有助於解決牧區的貧困問題,也為西藏牧區的新農村建設開闢一條新路。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