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民俗文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老“南木特”藏戲獲新生

 

CCTV.com  2009年05月24日 16: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蘭州日報  

  古老“南木特”藏戲獲得新生:甘肅首次系統整理齣劇本14個民間演出開始恢復

  目前,甘肅首次系統整理出藏族“南木特”古老戲曲劇種劇本14個,編纂工作已經結束,2009年年內將正式出版《甘南“南木特”劇目彙編》藏文版。這是甘肅第一次系統整理藏族古老戲曲劇種。如此大規模蒐集編纂民間藏戲劇本,在國內也是空前的。

《米拉日巴勸化記》取自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圖片來源:蘭州日報)

  5月13日,記者採訪了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員、甘南藏戲研究權威專家周琪副研究員。周琪説:“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青海、四川三省結合部的廣袤草原上,盛開著一朵色彩絢麗的格桑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甘南藏戲。它以成熟的文學劇本、獨特的舞臺藝術表演風格,色彩亮麗的演出服裝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藝術特徵在眾多藏戲劇種中獨樹一幟,並影響深遠。甘南藏戲是藏、漢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成果,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南木特”與漢族戲劇密不可分

  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誕生於甘南藏族自治州。1937年,嘉木樣五世丹欠堅讚赴拉薩學法,對西藏藏戲産生極大興趣。3年後返回拉卜楞寺,便提出編演具有甘南風格特點的藏戲。瑯倉活佛是這一倡導的積極參與者。他對漢族戲劇的熱愛也成為後來甘南藏戲發展的關鍵所在,他親自縮寫了《松讚幹布》和《冉瑪拉》劇本,並擔任導演。

  1946年,甘南藏戲《松讚幹布》在拉卜楞寺嘉木樣宮殿的大院裏首次演出,這便是甘南藏戲的雛形。同時《松讚幹布》的舞臺呈現也相對成熟,因為它的舞臺演出有三道布景、有化粧、有服裝,這一切都和借鑒漢族戲劇是分不開的。幾十年來,甘南藏戲在原有的基礎上,博采了京劇、秦劇等劇之長,經過無數藝人的改革,使這一地方戲種得到了迅速發展。

  甘南藏戲呈現三個獨到之處

  甘南藏戲中的演員,除神怪角色戴有面具外,其餘演員一律不戴面具,都經過化粧,其服裝頭飾講究,道具新穎別致,這是和傳統的“假面歌舞藝術”西藏藏戲的不同之處。

  甘南藏戲的演出,通常分“開場”、“正戲”、“結尾儀式”三個步驟,其中正式部分一貫到底。原有舞臺呈現樣式為連貫劇情,戲中專設一名“解説人”,以韻送表演承上啟下。演員上場前,有笛子、揚琴、龍頭琴、四胡、鼓等樂器伴奏。演員出場後,則不配伴奏。甘南藏戲大多采用舞臺表演,這是和傳統的“廣場劇”西藏藏戲的又一不同之處。甘南藏戲的演唱係説唱形式,一般採用“連珠韻白”加誦唱,有些劇目還有念誦加“拜歌日”的説唱形式。具有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聲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等特點。其演出色彩、風格、情趣等也與西藏藏戲有所不同。

  記者還了解到,甘南藏戲的劇目,主要以民間的故事、佛經故事、歷史故事、古典小説為原本改編而成,是甘肅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民族戲種。

  劇目分宗教儀式劇和世俗劇

  甘南藏戲劇目分宗教儀式劇和世俗劇兩種。世俗戲劇佔主體,主要有《松讚幹布》、《達巴丹保》、《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諾桑王子》等。這些劇目通過宗教性的闡釋,表達了追求和諧、正義、和平、團結的永恒主題。其傑出代表作當為《松讚幹布》。

  藏戲《松讚幹布》講述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美麗故事。在表演形式上,大量運用漢族戲曲藝術的表演方式,並與藏戲的傳統技法完美結合。

  宗教儀式劇《米拉日巴勸化記》是拉卜楞寺每年七月舉行的法會上演出的。該劇為貢唐倉三世根據《米拉日巴傳》、《米拉日巴道歌集》改編,于公元1792年首演。開創了甘肅藏劇藝術的濫觴,並流傳至青海、四川等地,演出至今。

  周琪介紹説,宗教儀式劇《米拉日巴勸化記》屬於原生態的宗教廣場儀式劇。這出宗教儀式劇具有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出色的表演形式。該劇與比較莊嚴的羌姆(宗教法舞)表演相比,更加活潑;具備了唸白、歌舞、唱腔、完整故事情節這些戲劇元素;其中雙人物和雙動物“雙出”的表演具有形式美,與西方現代派戲劇相比,藝術手法前衛,藝術構思極其精妙。

  “申遺”使甘南藏戲有發展機遇

  周琪説,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甘南藏戲的發展進入萎縮期。據不完全統計,甘南藏戲演出團體由40個左右銳減到4支。作為甘南藏戲中心的拉卜楞寺除了繼續保持宗教儀式劇《米拉日巴勸化記》的演出外,世俗戲劇演出逐漸終止。只有作為拉卜楞寺屬寺的紅教寺能夠堅持藏戲演出至今,也只是零星演出。

  而一些專業藝術院團的劇目創作,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只是一味地借鑒話劇和漢族戲曲的劇目創作模式,反而沒有民間藏戲演出的地道。與此同時,由於電視等大眾傳媒的涌入,外來文化的衝擊,改變了牧民單一的文化娛樂模式。再加上甘南藏戲本身節奏十分緩慢。凡此種種,都對甘南藏戲的演出造成了影響。但隨著近幾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熱潮,甘南藏戲的民間演出已經有所恢復。

  甘南藏戲群星譜

  甘南藏戲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藝術家的智慧和努力。瑯倉活佛、萬瑪仁增、久西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瑯倉四世(1900-1988),甘南藏戲著名編劇。他見識廣博、閱歷豐富。曾飽覽北京舞臺上京劇名家的演出,藝術觀念、藝術見解進益頗多。瑯倉四世共改編和參與創作了《松讚幹布》、《熱瑪納》、《頓月頓珠》、《岱巴登巴》等藏戲劇本,為甘南藏戲做出了傑出貢獻。

  萬瑪仁增,22歲時曾在《智美更登》中扮演“達哇”。1956年參加全省匯演,受到各界的讚揚。1962年,導演《阿達拉茂》,並成功扮演主角“格薩爾”。1965年,演出《卓娃桑姆》,飾演“老國王”。1980年,萬瑪仁增等重新組建紅教寺藏戲演出隊,復排《阿達拉茂》、《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等劇。1982年,編寫《赤松德讚》一劇,並擔任該劇導演。

  久西草,甘南藏戲第一位著名女演員。生於1950年,12歲進入甘肅省藝術學校學習。1963年參加戲劇演出。1964年參加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調演,以藏族歌舞《三個女民兵》榮獲一等獎。1981年入甘南州藏劇團擔任主演。1983年調入夏河縣文化館。曾在《阿達拉茂》、《赤松德讚》、《智美更登》等劇中扮演女主角。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