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焦點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幸福路上的“得力助手”

 

CCTV.com  2009年05月23日 14: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西藏日報  

  幸福路上的“得力助手” ——西藏自治區扶貧農發工作綜述

  扶貧和農業開發工作一直是西藏自治區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區扶貧農發系統求真務實、攻堅克難,促進了扶貧農發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

  扶貧農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也是推進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生態西藏建設的不竭動力。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任務,全區扶貧農發系統要適應扶貧開發的新形勢,各相關部門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充分認識推進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扶貧開發工作只能加強,不能放鬆;扶貧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貧困地區的發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滯。要抓住當前難得的發展機遇,採取有力措施,把這件重大的利民惠民實事抓好抓實,從而加快全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是國務院的議事協調機構,成立於1986年5月16日,當時稱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12月28日改用現名。目前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兼任組長,調整後的成員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計委、經貿委、財政部、人民銀行、教育部、科技部、民委、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部、計生委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

  其基本任務是:組織調查研究;擬訂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方針、政策和規劃;協調解決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問題;督促、檢查和總結交流經驗。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市)、縣級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本地的扶貧開發工作。

  從救濟式扶貧到開髮式扶貧,再到參與式扶貧的三次大跨越,對受幫扶群眾而言,産生了巨大影響

  2008年底,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大會上,在回顧全區扶貧農發的發展歷程時,我們看到,影響了西藏發展進步的重要時期裏幾乎都刻有扶貧工作的印記。1990年開始的一江兩河開發和農業綜合開發,成為標誌性工程;1994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吹響了扶貧攻堅的號角,從此,西藏同全國一道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扶貧工作開始由救濟式扶貧轉變為開髮式扶貧。

  資料圖片:西藏林芝地區林芝縣唐堆村養雞場的管理員周華英正在喂雞(2008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仍然是國家5個定點貧困縣之一,全縣兩萬多群眾多年來一直為解決溫飽而發愁。1995年,“八七”扶貧攻堅打響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帶領全縣人民真抓實幹,將扶貧開發資金用於改善農牧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林下資源為主的多种經營上,使這個半農半牧縣迅速崛起,成為當時自治區18個區定貧困縣中率先脫貧的典範。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全區掀起一輪又一輪扶貧攻堅的高潮,各縣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農牧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開始發生顯著變化。當地群眾親切稱扶貧開發工作為“幸福路上的‘得力助手’”。

  進入新世紀,隨著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全區扶貧農發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自治區黨委、政府搶抓機遇,及時出臺了《關於“十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從那時起,以基礎設施、生産開發、扶貧點建設為重點的多項扶貧項目建設在全區迅速鋪開,此舉不僅為農牧民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增加收入創造了條件、拓寬了渠道,也為部分群眾率先邁向小康打下了基礎。據統計,在“十五”期間,國家和自治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達15.8億元,銀行投放扶貧貸款9.9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開發項目976個,重點扶持鄉鎮由393個下降到20個;重點扶持人口由148萬人減少到37.3萬人;完成扶貧點建設和大骨節病群眾搬遷15萬人。

  2009年,扶貧、農業生産開發、民間投資三塊的産業投入有望超過4億元

  扶貧開發是改善民生最直接、最現實的手段。在自治區,要增收就必須培育産業、發展商品生産。參與産業活動的人口多少,是衡量農牧區發展水平的標尺。

  資料圖片:這是西藏林周縣的一戶農民在放羊(2006年1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土登攝

  2008年,全區扶貧農發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貧困戶安居和地方病群眾搬遷、整鄉推進、勞動力轉移、特色産業開發、農業綜合開發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共落實扶貧農發項目資金58609萬元。安排扶貧項目377個,建設農發區21個、農發産業化經營項目24個。通過扶貧農發項目的實施,全區有29.5萬農牧民群眾從中受益,實現增收17760萬元,人均增收600元以上。扶貧農牧區低收入人口由上年的75.4萬人下降到68.3萬人,減少7.1萬人;重點扶持人口由上年的27.4萬人下降到23.5萬人,減少3.9萬人。由自治區扶貧辦組織實施的扶貧特色産業轉移勞動力項目,抓住全區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的機遇,先後吸引困難群眾參與工程建設3.6萬人次,人均增收4700元;林芝地區林芝縣為尼洋河養殖場實施的8300多畝玉米的農發項目,由農發部門統一解決種子、地膜、機械和技術等難題,群眾從中嘗到了種植結構調整的甜頭,到收穫時,每畝收穫玉米達600公斤,加上秸桿收入,其經濟效益是種植青稞的兩倍。這個項目覆蓋了1000多戶農牧民家庭,近萬群眾受益。

  資料圖片:3月14日,昌都縣城關鎮通夏村村民米嘎在家中熬煮酥油茶。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與農業投資力度,改善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農牧民增收,今年全區扶貧農發預計安排國家資金54450萬。目前,全區已就今年貧困戶安居工程建設,促進農牧民增收,加快整鄉推進步伐,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技能培訓,提高土地治理標準,加大應用科技力度,服務“一産上水平”等重點扶貧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各項扶貧項目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新階段新起點上的民生攻堅戰全面打響。

  今年是全面推進農村改革、確保完成“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年初召開的全區經濟、農村工作會上,各地市紛紛提出了在2009年實現農牧民增收15—17%的承諾,這也為各地扶貧農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預計,2009年扶貧農發在扶貧、農業生産開發、民間投資三大塊的産業總投入有望超過4億元。只有用活、用好這些投資,為農牧民增收多做貢獻,農牧民增收13%以上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盧有均)

  新年伊始,自治區黨委、政府就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區黨委七屆四次全委會、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總結2008年農牧業農村工作,分析當前農牧業農村形勢,研究促進農牧業穩定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政策措施,部署2009年農牧業農村工作。會議研究、制定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強,含金量高,亮點紛呈,令人振奮,對於保持我區農牧區發展良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幹部群眾同心協力、共同努力,自治區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取得了較好成績。

  農牧民收入偏低始終是自治區農牧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為此,自治區把促進農牧民增收作為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託項目建設,支撐産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自治區特色農牧業建設項目通過近5年的建設,項目區農牧民人均增收達647元,比全區農牧民收入年均增幅高出350元左右,為實現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的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有關部門獲悉,西藏2009年將對扶貧和農業開發安排國家資金54450萬元,並採取十大措施,改善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農牧民增收。

  扶貧和農業開發工作一直是西藏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扶貧農發辦了解到,今年西藏扶貧與農業開發工作將著力落實好十項服務措施,加大扶貧與農業投資力度,計劃安排扶貧資金3445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預計20000萬元。

責編:李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