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焦點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你我不再遙遠 記澳大利亞南澳州"西藏今昔"圖片展

 

CCTV.com  2009年05月19日 15: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5月16日,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鄭會石(右一)等參觀《西藏今昔》圖片展。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當日舉辦《西藏今昔》圖片展,100余幅圖片分4個部分展示了“西藏往昔”、“封建農奴時期”、“美麗富饒的土地”和“西藏新風新貌”。

  新華網澳大利亞阿德萊德5月16日電 通訊:你我不再遙遠——記澳大利亞南澳州“西藏今昔”圖片展

  16日,“西藏今昔”圖片展在位於澳大利亞大陸南端的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開幕。圖片展將西藏這片遙遠而美麗的土地帶到澳大利亞人身邊,神奇的雪域高原變得不再遙遠。

  100多幅關於西藏風土人情的圖片分為四個部分,展示了西藏的往昔、封建農奴時期、美麗富饒的土地和西藏新風新貌。圖片展吸引了近百名中澳學界、政界和華僑華人代表前來觀看。

  展覽的前言以幾個關鍵詞勾勒出西藏的面貌:“中國的西南邊陲”、“幅員遼闊”、“風光綺麗”、“物産豐富”。澳大利亞人吉爾一邊閱讀著前言的文字一邊對記者説:“西藏的景色太神奇了。”吉爾的丈夫是澳中友好協會會員,她表示日後有機會一定會和丈夫去西藏的土地上走一走。

  七十多歲的老華僑金鏗指著碧草連天、牛羊成群的藏區圖片對記者説,“我的女兒和朋友們曾去西藏旅遊,那裏海拔高,景色壯美”。金鏗説,如果身體無礙,十分期待登上高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奇跡。

  5月16日,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一名女士參觀《西藏今昔》圖片展。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負責國際交流事務的副校長約翰塔普林説,他十分欣賞西藏旖旎的風光和獨特的民族風俗。過去5年,阿德萊德大學與西藏有關機構的專家教授一直保持著學術交流和訪問機制,目前雙方正在農産品科研方面進行合作。他建議西藏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更要以可持續的方式著重保護自然環境和農業環境,使這片凈土造福子孫後代。

  澳大利亞一原住民文化保護組織主席琳內特克羅德為參加圖片展特意選擇了充滿西藏民族風情的首飾和服裝。她認為,同澳大利亞土著文化一樣,西藏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應當得到完整和充分的保存。

  為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克羅德還邀請了南澳州原住民的後代為圖片展開幕式錶演了傳統的土著舞蹈。

  5月16日,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舉辦的《西藏今昔》圖片展上,兩名澳原住民後裔表演傳統的土著舞蹈。

  77歲高齡的華僑馮劍文是南澳華文作家協會的會員。在參觀圖片展後,他欣然賦詩:“農奴百萬喜翻身,粉碎千年枷鎖痕。和平建設凝豐果,民主精神兆偉民。”

  圖片展主辦方之一的南澳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鄭會石説,摒除外界干擾,了解真實的西藏,既是此次圖片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多數澳大利亞人的客觀需求。而南澳州華僑華人的熱情參與,為成功舉辦此次圖片展鋪平了道路。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參讚兼總領事茅潤龍説,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週年。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圖片展以寫實的方式,客觀地向澳大利亞人民展示了西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變化,有助於澳大利亞人真實了解西藏的古往今來。

  此次圖片展由南澳州華人團體聯合會、南澳華文作家協會和澳中友好協會聯合主辦,將於5月16日至20日展出。此前,該圖片展曾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展出。

  西方的“標簽”與西藏的真實

  1933年,美籍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發表了長篇小説《消失的地平線》,此後,世界上多了一個叫做“香格里拉”的詞彙。這本書中描繪的遠離塵囂的幻境,被不斷放大和闡釋,直至成為現代西方人心目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

  事實上,和大多數熱衷“香格里拉”的西方人一樣,“香格里拉”一詞的創造者詹姆斯希爾頓從來就沒有到過西藏,他只是憑藉著想像構築了一個世外桃源——並且沒有忘記在這裡加上富饒的金礦和令人長生不老的神秘魔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所謂“香格里拉”,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西方人一廂情願為西藏貼上的標簽,反映的是他們自己對“理想國度”和諾亞方舟的想像。此後幾十年裏,這種貼標簽的行為依然在不斷地上演:任何在西藏發展現代化教育的做法都是在“滅絕藏族文化”,如果去改善交通狀況則一定會“破壞西藏環境”,似乎只有讓西藏的一切維持在一個世紀前的狀態,才是保護了他們心中的“香格里拉”。

責編:李戎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