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有500年曆史的寺院——休登寺開始重新修建,400多人來到這裡參加義務勞動
然烏湖客棧,來自香格里拉的藝人展示手工製作的木碗。
在西藏林芝“驢友”匯聚的渡口客棧,從一位行者口中聽説然烏湖很美,還看了他用數碼相機拍到的有冰川倒影的湖面,“驢友”稱這裡是“西藏的瑞士”。這是我對然烏湖的第一印象。
然烏湖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的西南角,面積22平方公里,湖面的海拔高度為3850米。然烏湖在藏語裏的意思是“屍體堆積在一起的湖”,傳説湖裏有頭水牛,岸邊有頭黃牛,它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後化為大山,兩山相夾形成然烏湖。用科學的觀點分析,這是由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走川藏線318國道必經然烏湖,向東拐是回成都方向,向西拐則去察隅,然烏就在這分叉交匯處。
瓦村晾曬青稞的架子。
人們説,春夏之交的然烏湖景色是最美的,湖水湛藍、桃花盛開,沒有風的時候,湖面倒映著冰川和雪山,堪稱仙境。湖畔零星點綴著兩三個村莊,趁著太陽還未落山,走近瓦村,人們正用牦牛或拖拉機翻地。整個村子吸引人視線的是南面傍著湖水一字展開的晾曬青稞的高木架,金燦燦的青稞垛高高架起。晾曬青稞是當地傳統習俗,一是慶祝吉祥、豐收,二是為牲口預備下冬天的口糧。青稞垛下一匹白馬湊過來悠閒地啃食著地上的青草,不遠處一個小姑娘在獨自玩耍,不時傳來悠揚的口哨聲,當看見有人來時,她會向客人熱情地招手。
康沙村的藏族老人在捻毛線球。
離瓦村不遠是康沙村,置身村裏,四週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面是來古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然烏湖鑲嵌其間。和我們站在一起欣賞風景的還有兩位村子裏上了歲數的藏族同胞,男的用手捻著牦牛毛的黑線球,女的捻著羊毛的白線球。村裏,每家的庭院、圍欄、屋頂平臺以及院內的拖拉機、農耕機具、摩托車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潔潔。
附近山上,有一座500年曆史的寺廟——休登寺。一縷陽光照在寺廟聳起的垛口上,幾個年輕人臉上蓋著頭巾,手舉木夯,夯實腳下的松土。許多藏族百姓都在為重建寺廟忙碌,不少資金都是當地同胞自己籌措的,每天有400多人在工地義務勞動,預計用1年的時間能夠完工。據寺廟裏的文字記載,休登寺始建於1496年,創建人為鄧巴察布,歷經六代活佛,鼎盛時期曾有100多位喇嘛。該寺廟在文革中被毀,1986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建築面積為835平方米,現有僧人20人,但已沒有了活佛。
然烏湖畔,兩位藏族婦女正在搬運土料,送往休登寺重建工地。目前,每天有400多人到這裡參加義務勞動。
築路工人在山上勞動。
休登寺的年輕喇嘛。
寺廟垛口上,身手敏捷的藏族小夥兒。
然烏湖的天氣複雜多變,一會兒艷陽高照,不一會兒就雨雪紛飛。每到傍晚,涼意就開始降臨了,湖畔風情客棧的火爐邊,主人總要多添幾塊劈柴為圍坐的客人把火弄旺。閒適中,一杯茶、一碟炒黃豆成為人們西藏旅途上的美好回憶。由於沒有連通外界電網,當地僅靠一個小水力發電站供電,電力比較緊張。客棧內的電器幾乎形同虛設,包括電熱毯、電熱水器等基本派不上用場,不少在這裡投宿的旅客,夜晚只能用手電照明,睡覺時還得加蓋兩床棉被。客棧主人説,再過幾個月電網就會通到這兒,到那時情況就好多了。
責編: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