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經濟社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手記:難忘15年前墨脫徒步行

 

CCTV.com  2009年04月21日 14: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聽到墨脫公路開工的消息,我不禁回想起15年前徒步進入墨脫進行採訪的經歷。公路修進墨脫,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坡度太大路難修,二是雨季氣候惡劣路難保。那時在我看來,修成墨脫公路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僅修路讓人絕望,維護這條路的難度也難以想象。

資料圖片:曲折險峻扎墨路。記者 麥正偉 張明海 攝

  連綿的喜馬拉雅雪峰橫亙于墨脫北境,給墨脫帶來了6000米以上的相對高差,有人曾形象地把墨脫比作一把坐北朝南的椅子。這裡具有從寒帶至熱帶8個垂直分佈的自然植被帶,一年之中有八九個月大雪封山。

  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起,先後勘測施工了多條線路,大多因地質條件過於複雜而作罷。1994年2月,扎(木)墨(脫)公路粗通至縣駐地,沒想到7月初剛開山就遭暴雨沖毀。1994年我沿這條公路線徒步走了兩天,目睹進入墨脫80公里以下路段四成以上路基被毀,14座橋涵僅剩兩座。

  墨脫當地的姑娘們找對象有一個自古未變的條件:小夥子必須能走路。因為,墨脫門巴族、珞巴族人家幾乎所有的生活品,從食鹽、布到火柴,全依賴男子漢一個來回六七天地背回來。家裏的土畜産品也只有背出山外賣了才有錢購物。

資料圖片:穿行在扎墨通道的馬幫。記者 麥正偉 張明海 攝

  墨脫馬行道上幾天走下來,我的腳底板都已經磨破了。而這些馬行道當年都是國家耗資幾百萬建成的。更早的時候,當地人走的是猴子路,邊走得邊用刀砍藤條、樹枝、叢草;再就是溜索橋,如今可能已不大有人過了。

  當時的墨脫縣委書記曾跟我説:“墨脫人做夢都在盼著公路早日修通”,我有感而發,寫下《緣何難圓公路夢?》。如今,墨脫公路開建,相信夢想即將成為現實。(賀廣華)

  熱點解讀:墨脫修公路為什麼這樣難?

  “墨脫人前莫言路”

  到過墨脫的人都説:“墨脫人前莫言路”,意思是説這世上再沒有比到墨脫更難走的路了。

  由於物資難以運進,在墨脫城一瓶啤酒要25元,一隻母雞要150元左右……而且有錢也不一定能夠買到。2008年,墨脫年人均現金收入只有1702元。

  墨脫縣的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和崗日嘎布山阻隔,南面是邊境線。由於地處喜馬拉雅斷裂帶上,地質活動頻繁,這裡還是地震、塌方、泥石流多發區域。

  目前,墨脫與外界聯絡的扎墨道路屬於非等級簡易公路,技術標準相當低、路況極差、臨時性橋涵多,時常出現雪崩、塌方和泥石流。各鄉鎮之間僅靠騾馬驛道相通,部分村之間只有羊腸小道。

資料圖片:分季分段通行,汽車開進墨脫行進十分艱難。記者 麥正偉 張明海 攝

  “走遍全國,我沒有經歷過這麼難走的路。”熱衷於旅遊的賈先生感慨道,“開車去墨脫的路上,一邊是感覺要壓在車上的大山,一邊是陡峭的峽谷。由於回頭彎太多,長一點的車根本無法通過。”

  土生土長的墨脫縣長歐珠多吉告訴記者,墨脫城的給養物資必須在雪不大的9月前運到中轉站,再到11月份雨水量減少,地質災害高峰期過後運回城。

資料圖片:分季分段通行,汽車開進墨脫行進十分艱難。記者 麥正偉 張明海 攝

  “墨脫之所以至今仍是中國行政建制縣中唯一不通公路的縣,一方面是我們早期的公路建設水平沒有達到要求;另一方面,是由於墨脫公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在國內公路建設當中,墨脫公路有六個最: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裂度最大、地質災害最多、地質條件最複雜。”西藏自治區交通廳廳長趙世軍説。

  修修停停40載

  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籌劃修建墨脫公路。1965年,築路大軍試圖打通自帕龍老虎嘴沿帕龍藏布江、雅魯藏布江通往墨脫的道路,由於山勢太險而被迫停工。1975年從波密縣扎木開始修建的墨脫公路到達了80公里處,但受限于技術條件而被迫在1980年停工。1994年2月,第一條泥土公路通達墨脫縣城,但由於地質構造極不穩定,時常被大面積塌方和泥石流衝沒,始終處於南通北阻、北通南阻的境況。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94年公路通達墨脫城,幾輛汽車跌跌撞撞駛入了墨脫,可是因為塌方和泥石流,再也沒駛出城。至今仍豎立在波密縣城扎木鎮的“扎—墨公路通車紀念碑”,成了全國公路史上通車時間最短的歷史紀念。

  但是,國家從未放棄過修建墨脫公路的計劃。從2002年起,交通部等有關部門對墨脫公路的建設進行前期勘查設計,並於2007年立項開展“西藏扎木至墨脫公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為修建墨脫公路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卡脖子”的兩隻手

  墨脫公路建設,有幾個躲不開的技術問題。“第一個卡脖子的問題便是嘎隆拉雪山。”趙世軍説,“這次我們選擇了打通嘎隆拉隧道,這樣既能節省翻越嘎隆拉雪山的時間,更能避免因為大雪而無法行車的困難。”

  不過,打通嘎隆拉雪山,還面臨著各種難題,隧道地質結構複雜,需要多方面勘查,避開地裂帶。目前,隧道掘進進展順利,已經達到500多米。

  另一個卡脖子的問題,是經常性的塌方和泥石流等災害。“必須在相關節點進行防固,做牢地基,並進行專門的地質災害治理,比如修建防護墻等措施。”趙世軍説。即便如此,公路建成後也不能保證全年通車。“在沒有特大自然災害的前提下,我們能夠保證公路每年8—9個月的通車時間。”趙世軍告訴記者。

  為免於工程對於環境的破壞,開工前,自治區交通廳專門作了環境評價報告,並獲得國家環保部批准。未來的3年,公路建設的進度將同一整套的環境保護程序緊密結合起來。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