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西藏頻道 > 圖説西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背景:藏戲——西藏文化活化石

 

CCTV.com  2009年03月24日 15:1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3月24日電(記者顏園園、林如萱)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藏戲被譽為“西藏文化活化石”。藏戲是以歌舞形式錶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與宗教有著深厚的淵源,並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藏戲主要是在宗教節日、民間喜慶場合演出。藏戲中使用的面具造型多樣,生動傳神,服飾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雪域高原特色。

  資料圖片:2008年4月8日,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演員在排練藏戲《吉祥奧運》。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藏戲,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譽為“西藏文化的名片”。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

  資料圖片:這是2008年8月21日拍攝的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照。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攝

  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

  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西藏和平解放前,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越來越多專業藏戲團體和民間藏戲團開始活躍在西藏各個角落,在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上,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一些藏戲團體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臺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臺,有了燈光、布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弦樂伴奏。

  2006年,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