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體育臺 > 新聞資訊

第十二屆全運會賽事綜述:小將挑大梁 全運創新風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12日 17:07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熱點推薦 更多
賽事推薦 更多

  新華網瀋陽9月12日體育專電(記者劉衛宏、李錚、何晨陽)第十二屆全運會12日在瀋陽落下帷幕。新的奧運週期,中國競技體育的傳統優勢項目基本在全運會順利“交接棒”,一批小將挑起大梁。精簡、樸素、節約的辦賽理念,以及東道主沒有像前幾屆一樣雄踞金牌榜榜首,都開創了全運會的一代新風。

  傳統優勢項目順利“交接棒”

  在十二運會實現史無前例的羽毛球男單三連冠的林丹,下個月就滿30歲了。他已無需用比賽來證明什麼,他開始享受生活,但他還在戰鬥。在他身後,張秀雲、何可欣、朱啟南、仲滿等創造了一個時代的運動員們,將逐漸退出江湖。

  長江後浪推前浪。全運會一直是中國體育人才交替乃至小將揚名的舞臺。

  15歲的上海小姑娘陳欣怡,從業餘體校連續跳級進入國家隊,被中國游泳隊前總教練陳運鵬驚嘆為天才,認為她“將會成為世界自由泳短距離的主宰”。

  事實上,在同樣年輕的孫楊和葉詩文身後,還有一群十七八歲的游泳小將,包括曹玥、傅園慧、辛鑫、汪順、徐嘉余、寧澤濤等。他們動輒奪取三四金,打破多項亞洲紀錄,成績能進入今年世界前幾名。

  打破50米和100米自由泳亞洲紀錄的20歲泳將寧澤濤,和男子百米飛人張培萌,有望在游泳和田徑兩個基礎大項的弱項中實現突破。

  此外,體操的周施雄、姚金男、商春松、乒乓球的陳夢、樊振東,跳水的劉昕,舉重的黎雅君、譚亞運等小將,此前可能籍籍無名,但到裏約奧運會時或將名震天下。

  儘管三大球和基礎大項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但在多數傳統優勢項目,名將老將保持高水平和好狀態,後備人才不斷涌現並形成良好競爭氛圍。本屆全運會共有4人5次創亞洲紀錄,11人3隊18次創14創全國紀錄,多項成績可進入今年世錦賽前3名。

  體育精神超越金牌

  金牌不是競技體育的唯一標準。“棄賽”救人的馬嬌、與健全人同場競技的“殘疾鬥士”劉馨陽等,都是對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生動詮釋。

  在3日的帆板比賽中,遼寧選手郝秀梅不慎落水,器材被衝遠,人也抽筋,四川選手馬嬌毫不猶豫跳水救人,並因掉隊太遠而放棄了比賽。馬嬌被競委會授予“最美運動員”榮譽稱號。

  在1日的山地自行車越野賽中,遼寧選手劉馨陽拖著部分神經被摘除、肌肉運動功能喪失的左腿完成比賽,這位堅韌執著的“殘疾鬥士”在與健全人的競爭中奪得第五名。

  然而,北京女子橄欖球隊在決賽中以靜站圍觀的消極比賽方式,讓山東隊打出71:0的驚人比分,嚴重違背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此外,預賽階段雲南男子拳擊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海南青年男排運動員更改年齡造假。這三個代表團被取消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資格。

  本屆全運會決賽階段的興奮劑檢測,迄今為止還是“零陽性”。12日的組委會信息表明,目前共實施興奮劑檢查2391例,其中尿檢2179例,血檢212例,已完成的1801例檢測尚未發現陽性。

  十二運會開創全運新風

  8月31日的十二運會開幕式,是30年來首次在白天舉行的全運會開幕式,沒有焰火、沒有文藝演出,彰顯了“全民參與、回歸體育、節約樸素”的辦賽新風。

  節儉辦賽開創大型賽會的一代新風。十二運會組織者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反對鋪張浪費、開創賽會新風的要求,對全運會的組織、籌辦等進行了重大改革:項目設置減少2個,參賽單位減少8個,參賽運動員減少1200人;各項接待一切從簡,取消歡迎、答謝宴會;25個新建場館,純為全運會新建的只有10個;運行總經費控制在8億元以內,比原計劃降低78%,其中開幕式經費僅為原預算的10%。

  十二運會的最終金牌榜上,遼寧以56金名列第二,65金的上屆冠軍山東在客場實現蟬聯。這是1993年七運會之後,東道主第一次沒有奪得金牌榜第一名。“東道主現象”的終結,與實力和人才隊伍有關,與取消聯合培養的政策有關,從某種意義上説恐怕也是對“唯金牌論”的一次挑戰。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