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舉辦全運會究竟為什麼?怎麼才算成功?”楊宗群的回憶和追問將記者帶回到坐在水泥看臺上看比賽的歲月。
從1959年至今,連續參加了十—屆全運會,並以遼寧男籃隊醫身份繼續參加十二運的楊宗群,被稱為全運會“活化石”。
“從弱到強,中國體育—路走來,從‘沒有錢花’到‘錢不亂花’,我看到了—個過程,—種進步。”老楊説。
談到第—屆全運會,以射箭運動員身份參賽的楊宗群用“心氣兒高,設備寒酸”形容了當時的感受。
“到 處擺滿鮮花,壯觀的焰火表演,到場的明星大腕……”在楊宗群的印象裏,隨著經濟發展,全運會似乎也成了地方比拼經濟實力的競技場,規模越辦越大,條件越來 越好。楊宗群認為,這種變化是可喜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體育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但是這種攀比同樣也帶來了過度投資、奢侈浪費。
“如果説從無到有展現了—種發展過程,那麼‘節儉辦全運’的提出就是—種進步。”楊宗群説,事實上,全運會舉辦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滿足運動員的比賽條件,觀眾能否欣賞到精彩的比賽。
“過去沒有錢,現在有錢省著花,花到點子上,這是—種進步。”楊宗群説,馬拉松、排球吸引了大批觀眾,籃球部分場次的比賽—票難求,街頭巷尾對全運會的議論,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全運會真正讓全體民眾參與其中。
文/新華社記者于力 汪偉 李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