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賽落下帷幕,最終,倫敦奧運會單打冠軍得主張繼科和李曉霞,再度在世乒賽單打中折桂。兩個人在比賽中所體現的整體強勢,也逐漸和其他隊員拉開差距,成為真正的領軍人物。
縱觀男女單打冠軍張繼科和李曉霞,擁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擊球質量是兩個人的共同特點,這也代表了乒壇技術的一個走勢。早在北京奧運會前,乒壇已經發展到全臺進攻無死角,之後,因無機膠水的因素,對擊球質量以及弧線的製造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中臺兩面弧圈球能力強的王皓獲得橫濱世乒賽男單冠軍,繼而引領一時風騷。再之後,張繼科脫穎而出,擁有著比王皓更強的臺內上手能力和旋轉製造能力的他,也在風頭逐漸壓過王皓,並在短短一年內成就大滿貫的終極榮譽。包括女線,在張怡寧退役後,雖然丁寧在2011年風頭強勁,但是在李曉霞逐漸解決了自己的心理因素之後,仍難以抗住李曉霞勢大力沉的弧圈球。
可以説,在強調主進攻動性的乒壇,其發展路線一直朝著兇狠的方向發展,其中擊球質量就是最基本的保證,包括本屆比賽也不難看出,以速度見長的閆安、馬龍、劉詩雯,以控制見長的許昕包括以防守反擊為主的丁寧,在張繼科、王皓和李曉霞的高質量進攻前,已經趨於下風,在比賽中的關鍵時刻,他們經常能夠以強勢的進攻一舉打開局面。
可以説,丁寧沒能完成大滿貫的夢想,馬龍從沒有進入過世乒賽的決賽,其中雖然有抽籤等一些客觀原因的參雜,但整體穿透力不夠的原因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大賽中,較之平常訓練,整體速度和節奏都會有所下降,這時候,就需要旋轉和力量的配合來洞穿對手防線,而且相對之下,旋轉也代表了穩定性,這在關鍵時刻尤為重要。
張繼科和李曉霞的奪冠,也為將來乒壇技術的發展表明了方向,不論男女,都將更傾向於技術的全面以及擊球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女子,比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主要體現在正手側身進攻使用比重的增加以及正手進攻的連續性。正如國家隊所説的力量、速度、旋轉三大動力元素,誰擁有的組多、結合的最好,誰就能夠代表乒壇技術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