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比2,幾經波折,李曉霞繼2007年薩格勒布世乒賽和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兩次在女單決賽折戟之後,終獲得世乒賽女單冠軍,成為乒壇第四位女子大滿貫選手,而李曉霞在本次比賽中所展現的技術體系,也成為了女乒技術發展中的新的標桿。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速度型打法佔據了世界女子乒壇的至高點,第一位女子大滿貫選手鄧亞萍,便是以速度著稱,同時期的喬紅雖然也奪得過世乒賽的女單冠軍,但整體鋒芒比之鄧亞萍仍尚有一段距離。這種現狀隨著王楠、李菊等選手的涌現而發生了變化,他們吸收了歐洲的弧圈球技術,並有機的和中國傳統式打法的擊球點早、線路變化多等特點結合起來,最終成功延續了中國女乒的輝煌,王楠成為了第二位女子大滿貫選手,並連續三屆奪得世乒賽的女單冠軍。這段時期,在旋轉和速度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旋轉的作用開始壓過速度,成為乒壇技術的新的發展方向。
之後,中國隊率先提出“女子技術男性化”的口號,郭躍,從某種意義上便是其中的産物。發球好、變化多、線路刁、正手跑動範圍大,郭躍的技術特點堪稱男子運動員的縮略版,但是由於女子在身體素質上的先天性弱勢,儘管郭躍在2007年女單決賽力壓李曉霞獲得女單冠軍,但並未成為中國女乒真正的領軍人物。反之,以相持打法為主的張怡寧,則順利接過王楠的接力棒,成為了中國女乒的又一個標桿,而她在反手快速相持中能夠主動增加旋轉,也成為了她成功的重大因素。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乒壇進入無機時代,在球速變慢、旋轉減弱的趨勢下,女乒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上旋球的質量以及正手的使用率。經歷了近乎四年的磨礪,李曉霞堪稱其中的集大成者。剛剛結束的世乒賽女單決賽,堪稱力量、旋轉和速度之間的經典對決,比賽中,李曉霞以兩面勢大力沉的弧圈球給了劉詩雯極大的壓力,而且她屢屢在關鍵使用側身技術為自己造勢,儘管劉詩雯一路糾纏到第六局,但整體走勢仍由李曉霞掌控。從這場比賽不難看出,在越來越強調進攻的主動性的現在,擊球質量已是重中之重,也是能否長時間佔據世界頂峰的最大保證,這種發展趨勢下,擊球質量無出其右的李曉霞,在解決了自己以往的心理素質等客觀問題之後,成為乒壇繼鄧亞萍、王楠和張怡寧之後的第四位大滿貫選手,可謂是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