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CNTV體育臺評論員李然供稿)對於2011年來説,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標準的體育小年。沒有冬奧會,沒有夏奧會,也沒有世界盃,這個略顯尷尬的年份,似乎天然無法以某一種聚焦的方式,贏得媒體以及外界的廣泛反應。可以理解這種對於熱點的追逐,但2011年依然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年份,對於願意深度關注中國體育的人來説,這一年甚至保有更多的深意。在關於這一年的回溯中,職業體育、優勢項目、國內聯賽、全面健身,等等,都是不能忽視的切入點,讓我們先從職業體育説起。
我們當然不能説在這一年中國的職業體育有了質的提升——雖然中超明顯回暖,雖然CBA聯賽因為NBA的停擺而迎來眾多巨星。但毫無疑問,中國職業體育在這一年迎來了爆發式的勝利——李娜——四大滿貫賽兩進決賽,其中一次奪冠。
李娜所引發的熱情遠遠超過想象,法網決賽之夜,在央視體育頻道和新聞頻道,有超過1億1千萬的中國人選擇了留守。在電視觀眾總體人數不斷下滑的今天,這是難以想象的收視成績。做一個簡單對比,女排世界盃中國隊與德國隊的關鍵一戰,收視人數剛剛超過1100萬,兩場比賽的觀眾比約為10:1。排除轉播時間是否處於黃金段等因素,依然能強烈感受到李娜所帶來的效應。收視曲線顯示,李娜的頒獎儀式後,依然有大部分觀眾沒有換臺,而是繼續等待她的新聞發佈會——他們無視了中間漫長的等待,甚至忘了去個廁所。
在2011年的夏天,你要是還不知道有個網球冠軍叫李娜,那麼你一定是遠離了生活。就像2002年的世界盃,有學校決定凡是中國隊的比賽一律停課收看,有老師質疑:“如果中國隊奪冠,我們是不是連期末考試也要延期。”學生們一致認為,這位老師要麼是遠離了生活,要麼是極富幽默感。
在央視正在進行的“2011CCTV體壇風雲人物評選”中,李娜出現在最佳女運動員的候選人中。對於這項辦了10年的評選來説,最佳女運動員的競爭尤為激烈——這符合中國體育的特點。郭晶晶幾乎每一次都會獲得提名但至今無緣獲獎,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競爭之殘酷。
法網後回國時,李娜曾表示,2010年的最佳女運動員評選,自己無法和獲得了3枚奧運金牌的王濛競爭。言下之意,2011年,應無意外。有專傢俬下評論,李娜澳網奪得亞軍,讓今年的最佳女運動員競爭,從開年就幾乎沒有懸念,到了年中,李娜升格為法網冠軍,則讓此項評選徹底喪失懸念。
回到關於職業體育的話題。
在總量龐大且金牌眾多的中國體育當中,真正能夠參與到世界職業體育競爭的項目其實並不多。高爾夫球賽場,今年倒是有不少中國選手風生水起,但想要達到理想高度,尚需時日。開玩笑的説,預期的高球高度和遍地開花的高球球場沒有必然聯絡。姚明退役後,易建聯儘管是中國籃球迷的寄託,但姚明的成就實在難以複製。頂級的足球聯賽中,中國球員的消息顯得冷冷清清。而在棒球、橄欖球、冰球、F1等其他標誌性的職業賽場,更是鮮有中國選手的身影。這樣的情形,不只2011專有。
在過去這一年的中國職業體育中,除了李娜帶來的網球高光時刻,檯球依然值得我們關注。雖然國際檯球的發展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職業化水準依然不容忽視。先説斯諾克。今年丁俊暉有兩項重要收穫:檯球世界盃和溫布利大師賽的冠軍。雖然前者是一項停辦十年剛剛重回斯諾克大家庭的比賽,顯得稍遜一籌。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項比賽是團體賽,和丁俊暉組成中國隊的是梁文博。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等待後,終於又有中國球手贏得了世界冠軍——雖然梁文博還並不是那麼穩定。
斯諾克在中國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其帶來的另一個效應就是中國女子9球的異軍突起。借助中國人對檯球項目的關注度(説是普及度也不為過),借助連續舉辦世錦賽的市場催化,中國球手正在形成集團優勢。今年女子9球世錦賽,八強是一水兒的中國姑娘,潘曉婷之外,付小芳、劉莎莎、畢竹青們,登臺亮相。
當年中國足球職業化的時候,“什麼是職業化”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當時甚至有觀點認為,既然足球是一種職業,那麼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就已經完成了職業化。現在中國人當然會無視這種判斷,看客和演員都越來越懂得職業化是什麼。初上舞臺的孤獨,自我管理的艱難,以賽為生的困頓,無時不在的商業準則,當然還有成功之後的巨大名利場,讓職業化考驗着每一個參與者或準參與者的神經,更考驗着中國體育的勇氣。
回顧2011年,依然會有類似的問題:這一年,職業體育除了網球、檯球,還有什麼?這一年的職業化收穫除了李娜,還有誰?這樣的問題本身當然沒有問題,但略顯苛求。因為中國體育在世界職業體育範疇內的成功,顯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李娜的法網奪冠,讓2011年成為這條路上的重要一站。就像當年我們發現丁俊暉,就像我們當年看到孫繼海們登陸歐洲。經歷着國道上漫長的駕駛,不到達這些站,我們就不知道是否有望開上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