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體育臺 > 新聞資訊 >

[獨家專稿]吳為:短道隊打架事件反思之痛定思痛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8日 15:46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多終端看高清體育直播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消息(特約評論員:吳為)伴隨著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公佈的最終處罰決定,中國短道速滑隊的隊內打架事件總算告一段落。這次的事件與以往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次內訌。但即便是在中國體育迷當中口碑最差的中國男足,也從未發生過如此規模的、如此具有轟動效應的內訌;更何況,這是短道隊在46天之內的第二條負面新聞。
      在一年半以前,這支隊伍的團結和戰鬥力讓全世界臣服,他們甚至實現了對冬奧會女子項目金牌的包攬。然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這支隊伍何以出現如此讓人痛心的變化?表面上看,這是以隊長王濛為首的隊員們與領隊王春露之間的矛盾。但其實,訓練體制、管理方法的裹足不前才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這是幾乎一個必然的結果,只是,它首先發生在了受人愛戴、受人崇敬的短道速滑隊。在這出悲劇中,沒有贏家,有的只是傷痛。
      從國青男籃的“兵諫門”到北京女籃的“罷訓門”,從麗江衝突事件到青島打架事件,中國體育在過去的幾個月裏,為什麼一下子冒出這麼多“門”和“事件”?
      在現行的舉國體制的訓練培養下,很多運動員、運動隊的福利待遇和訓練補助都有了強大的保障,他們因此而出成績並在各自的領域裏名滿天下。毫無疑問,這一體制在奪取世界冠軍、衝擊奧運會金牌時的優勢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出身寒微卻夢想成為世界冠軍的孩子來説,進了運動隊就能給家裏省口吃的,每月還能賺到點訓練補助費貼補家用,這簡直是兩全其美。過早地中斷系統教育、長期的半軍事化的管理、全封閉式的訓練讓這些運動員普遍不太善於與別人打交道。而大賽前,某些運動隊還要收繳手機、電腦,掐斷宿捨得電話線,讓運動員與外界徹底失去聯絡。誠然,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當專注于胸中之事,心無旁騖才能全神貫注,全神貫注才能一鳴驚人。運動隊的做法,無疑就是要幫助運動員排除雜念、了無牽掛地投入緊張的備戰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幾十年來,各個項目能在世界賽場揚威,也正是源自於這種苦行僧似的訓練方式:早上幾點起床、上午幾點訓練、中午幾點吃飯、午睡到幾點、下午幾點訓練、晚上幾點吃飯、幾點熄燈睡覺、教練幾點查房、一週休息幾天……所有的作息都有嚴格的時間表和日程表,所有運動員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和遵守。
      當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將最終的金牌數量定格在51塊的時候,很多的國人仿佛瞬間醒悟:奧運會金牌真的那麼重要嗎?
      中華民族在過去的百多年間經受了太多的苦難,民族的信心和形象需要重塑,而展現我們自強不息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國際體育比賽中運動健兒們優異的表現。不管是容國團、平亞麗、許海峰還是老女排都在過去的歷史時期中充分地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也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但時光荏苒,我們現在已經不再需要靠那麼多的世界冠軍來證明自己了。歐美、日本的體育教育模式和商業模式已經高度發達,學校體育和俱樂部體育佔據了他們體育體制中的絕大多數,即便在競技性最強的聯賽中,走訓制也比比皆是……而我們卻還在沿襲著金牌至上的老路。
      長期脫離學校的系統教育,使得一些運動員的素質品格不夠完善,在“成績好就是爺,成績差就是孫子”的嚴酷現實中,這些運動員距離“互相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越來越遠,距離體育的本質、本真越來越遠。
      無論是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先生還是中國的體育教育先行者馬約翰教授,都將體育歸結為教育的一種方式。“體育是培養優秀公民的最實用、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而過分強調成績和錦標,讓我們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道路上漸漸背離了體育的教育屬性和趣味性。
      在訓練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運動員越來越有個性,對一些教練的“傳統理念”也開始逐漸産生質疑:為什麼國外那些沒怎麼“從難、從嚴、大運動量”訓練的運動員也能取得好成績?為什麼美國那些大學畢業有著學士學位甚至碩士學位的運動員,也能成為MLB、NFL、NBA、NHL這四大聯盟中的頂級球星?難道競技體育的成績和文化教育真是一對矛盾嗎?難道運動員拿不著金牌真的就前途黯淡嗎?我這麼玩兒命地練,萬一練出一身傷病還出不了成績,誰來對我的余生負責?退役了,如果不從事體育相關行業,我有什麼安身立命的本事?……
      然而在質疑聲中,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內運動員與國外運動員的差距。在職業體育高度發達的國家,運動員的訓練基本都靠自覺,不用教練強迫。菲爾普斯每年要訓練300多天,每天練習8小時;卡爾?6?1馬龍在總決賽爵士負於公牛的第二天就開始常規的體能訓練;國內的大多數運動員則需要教練不斷地敦促、提醒甚至是呵斥,才不得不一臉痛苦、滿心酸楚地走上訓練場……在出國參賽的時候,運動員需要自己或自己養活的團隊去打理一切交通、食宿、報名等問題;而中國的運動員則由教練、中心去負責辦理簽證、機票預定、酒店預訂等一切事物……這些差距究竟是誰造成的?
      當然,國內也有每年只休息20天的姚明這樣的頂級運動員,即便在受傷的時候,也從未中斷訓練。但國內像這樣具有職業精神的運動員寥若晨星。
      以目前的情況看,在國內,有些項目如果脫離了舉國體制將難以生存,但在尋求與時俱進的變化中,我們不妨去探索一條更適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過渡時期,逐漸打破壟斷,在舉國體制、俱樂部體育和學校體育三者中,尋找平衡點,讓運動員能成為一個個完整的人,而非金牌機器;將培養運動員的場所由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各個項目管理中心向各個高校進行轉移;衡量體育系統官員政績的標準不再以全運會、亞運會、單項世錦賽和奧運會的金牌數量為重;將體育彩票的盈利用於興建開放性的、老百姓去得起的社區體育場館……
      短道速滑隊的衝突其實更應是一個契機,它能讓我們更加冷靜、客觀地探討中國體育的健康發展之路,當然,探討過後,更需要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和有心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的企業家們之間的通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次的傷痛。

責任編輯:張珊珊

熱詞:

  • 獨家專稿
  • 吳為
  • 短道隊
  • 打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