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 > 青少臺 > CNTV幼兒健康首頁
近日,湖南衛視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引發收視狂潮。一時間,關於父親責任的話題成了熱點。香港作家梁鳳儀形容:”恐懼時,父親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親是一盞照明的燈;努力時,父親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親又是鼓勵和警鐘。”然而,現實生活中,”父親”這個角色大多數男人扮演得並不合格。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在《父親的因素》一書中將父親分為5類,對孩子性格有不同的影響。本期,《生命時報》特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李文道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指導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被動型
家庭生活常參與
”被動型”父親有兩類。一類是行為被動。就像33歲的小劉所説:”我對父親的印像是,每天回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雖然父親對他有求必應,但總感覺離得很遠。李新影説,這類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像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在情感上與孩子保持距離。波爾特指出,五成父親屬於被動型。”這可能與男性不擅長處理感情問題有關。”李新影解釋説,有這樣父親的孩子性格更內向、膽小,不善於表達。這類父親要調整心態,媽媽也應起到橋梁作用,定期組織全家遊或親子活動,讓爸爸參與其中,感受樂趣。
另一類是態度被動。假設有兩個經歷相似、學歷相同、社會地位同等的父親,但面對生活不如意時,一個樂觀對待,分析原因,勇於解決;另一個卻麻木、消極抵抗。當他們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前者往往會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尋找癥結,教他解決方法;後者則會當著孩子的面,把問題推給老師。因此,心態消極的父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成長,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如果發現孩子身上表現出某種自己也具有的消極心態或行為時,父親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起到榜樣作用,才能幫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民主型
溫情權威都得有
他們耐心、細膩、循循善誘;他們幫孩子實現夢想,解決學習難題;他們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與孩子像朋友般相處。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完美父親—”民主型”。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權威民主型家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民主並不意味著無限度的自由以及對孩子慾望的無限制滿足,而是需要一定的規則,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孫雲曉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校長有一次問自己的女兒:”你眼中的好父親是什麼樣的?”女兒的回答是:”一個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這個回答耐人尋味。好父親要有九成的民主和溫情,願意跟孩子做朋友;但一成的冷峻和權威必不可少,在孩子犯錯時要給予適度的批評和懲戒。也就是説,父愛要有理性,要有原則和底線,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所以説,父親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有權威。在這种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高,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慾望較強,容易形成敢想敢説敢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孫雲曉説。
缺席型
花點時間陪孩子
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家。5歲的兒子問:”爸爸,你一小時掙多少錢?””20元。””那我可以跟你借9元錢嗎?”男孩接過爸爸給的9元錢,跑回房間,從抽屜裏掏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錢,開心地説:”爸爸,我有20元錢了,可以買你一小時陪我嗎?”
這個故事説明,在父親眼中,事業能給孩子好的生活,這個”正當”理由促使他們忽視孩子。而在孩子眼中,他們對父愛的最直接感受就是陪伴。李新影説,父親在時間和情感上的缺失是中國家庭的普遍問題。《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表明,在傾訴對象上,中國孩子把父親排在網友之後。波爾特説,任何理由的不陪伴對孩子都是一種拒絕,導致孩子與父親的情感疏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處理與權威人士,尤其是男上司的關係方面會有困難,易産生敵意和憤怒。
李文道建議,這類父親應多花時間陪孩子,每天至少半小時。”黃金親子時間”有3個特徵:
1.專注。父親的這段時間是專門留給孩子的,除非緊急事情,不可被干擾。
2. 以孩子的需要為中心。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由孩子主導和安排。
3.以傾聽為主。父親要多聽少説,善於傾聽的父親才是好父親。另外,孩子心中的”關鍵時刻”,如生日、重要活動或比賽等,父親的出席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很重要。一旦錯過,可能需要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來彌補。
專制型
平等對話少灌輸
”不準看電視”、”沒事少去同學家玩”、”必須考第一”……給孩子設一堆家規或要求,讓他們無條件服從自己。可這些要求大多從父親自己的喜好出發,很少跟孩子解釋,使他們無法獨立選擇自己的生活。一旦孩子違反,就會嚴厲批評和懲罰。這樣的”虎爸”就是”專制型”父親的代表。
孫雲曉説,中國人習慣把父母稱為家長,家長是家長制,也就是專制的象徵。這類父親要求子女絕對服從自己,喜歡説”我是為孩子好”,讓專制披上溫情的外衣,成了理所當然。”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是讓孩子變’乖’,二是讓孩子反抗。”李新影説,”乖”孩子以父親的意志為中心,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和勇氣,性格懦弱,難成大器。反抗的孩子會用抱怨、頂嘴等方式來宣泄消極情緒,慢慢變得叛逆、難以溝通,甚至會將不滿發泄到外人身上或社會上。
真正愛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親不可強行對孩子進行知識或思想的灌輸,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的興趣,而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和智力發展規律。孫雲曉強調,超過10歲的孩子,父親更要與之平等對話,用道理説服,而不是強迫孩子。
炸彈型
多些耐心要寬容
27歲的小文總覺得同事、朋友看不起自己,別人一個眼神或一句話,她都會猜測很久。朋友間偶爾發生的不愉快,很多人轉頭就忘,她卻不能釋懷,甚至睡不著覺。心理醫生説,導致這一切的重要原因是,小文有一個“炸彈型”的爸爸。
這類父親動不動就發火,孩子説錯一句話或做錯一件小事,在他們眼中就會被放大,動輒批評、打罵。察言觀色、取悅父親成了孩子的第一要務。波爾特指出,”炸彈型”父親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他們不善於處理衝突,總想息事寧人,缺乏開拓性和膽識。”經常對孩子發火是沒耐心的表現。”李新影説,孩子的成長特點就是反反復復,所以耐心很重要。這類父親還要注意,別把負面情緒帶到教育孩子中。
孫雲曉建議,孩子惹你生氣時,要説出你的感覺和期望。儘量用”我”開頭,如”我生氣了”、”我很吃驚”等。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孩子犯錯後一般都會有後悔自責的想法,一定要抓住這個教育的”黃金時刻”,帶著寬容心,和顏悅色地剖析事情原委和是非曲直,孩子會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有所進步。若不問青紅皂白就猛批猛打,也不許辯解,孩子可能因恐懼而撒謊、抗拒,將問題複雜化。
做好父母其實很簡單,很多時候,你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林志穎深有感觸的在微博上寫道:”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 給孩子食物只會讓孩子成為大人,給孩子觀念會讓孩子成為偉人! 我們不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但觀念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 永遠記住孩子是縮小的大人!教育是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