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青少臺 > CNTV幼兒健康首頁

北師大教授劉馨:對兒童健康領域的目標解讀

發佈時間: 2013年10月10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NTV綜合 | 手機看新聞

青少欄目 >> 點擊看直播
壁紙推薦
遊戲推薦

原標題:

劉馨劉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三歲前兒童的保育與教育等研究。 主要著作《運動中成長》、《學前兒童體育》、《幼兒衛生保育教程》、《幼兒園教育活動健康領域》等。 講授”學前教育概論”、”學前衛生學”、”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三歲前嬰幼兒的保育與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心理衛生與輔導”、”發展適宜性的托幼機構教育”等課程。

一、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健康領域的整體認識

      1 .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是開展幼兒園健康領域工作、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認識基礎。
  什麼是健康?怎樣理解幼兒的健康?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我們需要做哪些工作?幼兒在健康領域需要學習和發展哪些內容和能力?上述問題是我們在開展幼兒園健康領域工作、和家長一起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時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問題,而這些又與我們具有怎樣的健康觀念直接關聯。
  《幼兒園教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並從幼兒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層面概要闡述了健康觀念的基本內涵。《指南》則明確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同時提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幼兒期是身體和心理髮育、發展的重要時期,維護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不僅關係到幼兒當前的健康狀況,也將對其未來的發展産生重要、深遠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是開展幼兒園健康領域工作、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認識基礎。幼兒在健康領域的學習和發展也是圍繞這樣的健康觀念展開的。

     2.健康領域包含的三方面內容為幼兒園開展健康領域的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指南》將幼兒在健康領域中的學習與發展劃分為”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三方面內容。
  ”身心狀況”包括幼兒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狀況,這是正確健康觀念的重要體現。其中,根據幼兒體態發育、情緒表現和適應能力三個維度提出了幼兒階段需要學習和發展的具體目標,集中表現為幼兒在身體形態、機能和心理髮展的基本狀況。
  ”動作發展”包括身體大肌肉動作和手部小肌肉動作的發展目標。幼兒的動作發展是身體機能發展狀況的重要表現,同時也與幼兒心理的發展具有內在聯絡。幼兒期是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是 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
  ”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包括與幼兒健康成長密切關聯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是維護和促進幼兒自身健康的重要保證。幼兒階段正式良好行為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需要從學習生活開始,為今後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能力也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重要能力。
  《指南》健康領域所包含的這三方面內容為我們開展幼兒衛生保健工作、保育與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3.幼兒在健康領域的學習與發展與其他領域密切關聯。
  《指南》指出,幼兒的身心健康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這是從另一個角度指出幼兒在健康領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價值。例如,幼兒發育良好的身體是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幼兒只有體質強健、情緒愉快,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之中,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幼兒動作能力的發展還是進行早期閱讀、繪畫、表演以及操作的能力基礎。
  心理健康的範疇很廣,《指南》的健康領域僅涉及幼兒情緒發展以及對集體生活環境的適應等方面目標,還有許多與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相關的目標包含在《指南》的社會領域中,因此,健康領域與社會領域密切關聯、相互補充,幼兒在這兩個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都有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幼兒在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也有助於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例如,幼兒在了解與探索物質世界和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對物質特性以及有關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危險事物的認識與判斷能力,更好滴維護自身的安全。又如,幼兒要清晰地向他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情感,離不開語言能力的發展。
  可見,幼兒在健康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應與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地發展,這也正體現了《指南》所倡導的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基本理念。

二、對《指南》”健康”領域目標及其核心價值的理解

      1. 幼兒體態健康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身心狀況”中提出了幼兒”具有健康的體態”的發展目標,並進一步提出”身高和體重要適宜”以及要逐漸形成正確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勢等具體要求。這一目標對促進幼兒正常的生長髮育與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幼兒階段正處於身體形態和機能發育、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身體姿勢形成的重要時期。身高和體重是評價幼兒生長髮育狀況最常用、最重要的形態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身體發育的基本特徵和幼兒的營養狀況。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部分大中城市中兒童肥胖症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雖與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有關,但更與成人不正確的健康觀和飲食觀以及由此導致的幼兒熱量攝入過多、運動不足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在我國部分偏遠地區,卻因為經濟較落後、生活條件較差,尚存在部分幼兒營養不良、身體形態發育不夠理想等現象。可以説,這兩種狀況都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應引起幼兒家長、幼兒園以及相關部門的廣泛重視。
  此外,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也存在著忽視幼兒健康體態發展的問題。例如,在同一個年齡班中,幼兒的身高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然而,幼兒園配備的桌子和椅子卻是同樣的高度,致使幼兒在進餐、開展桌面學習活動時容易出現異常身體姿勢,如彎腰駝背或抬胳膊聳肩等問題,若長期這樣,很容易導致幼兒脊柱的異常彎曲。又如,有的幼兒園配備的床舖不符合國家有關幼兒園設備的衛生要求,有可能産生不利於幼兒脊柱正常發育的現象。再如,有些教師不太關注幼兒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勢是否正確的問題,也有不少的幼教機構要求幼兒長時間端坐或要求幼兒開展書寫練習活動。如此種種,均不利於幼兒體態的健康發展,急需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指南》圍繞幼兒健康體態的發展目標,從營養與健康的膳食供給、桌椅和床的衛生要求、睡眠時間的保證、定期的健康檢查以及正確身體姿勢的培養等方面提出了較為全面的保障要求和明確的工作方向。

      2. 幼兒情緒健康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身心狀況”中提出了幼兒”情緒安定愉快”的發展目標。
  良好的情緒表現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對於幼兒來説,情緒的安定與愉快是維護身心健康、促使其産生社會適應行為並逐漸形成良好個性的重要條件。《指南》依據幼兒的情緒特點與發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齡段幼兒在穩定情緒、保持愉快情緒、適度表達和調節情緒等方面的具體發展目標。幼兒的情緒表現與幼兒所處的環境及其內在的感受直接關聯。在幼兒園尚存在忽視幼兒情緒和內在感受的現象,不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例如,初入園的幼兒通常會因為與親人分離以及環境陌生而産生焦慮、緊張、傷心、害怕等不良情緒,這時教師要理解他們的心情,要格外地關愛他們,幫助他們緩解分離焦慮,並通過引導他們進入到豐富有趣的活動之中,促使他們體驗到幼兒園生活與活動的快樂。但是,有的教師卻無視幼兒的這種感受和需要,任幼兒哭泣或傷心,也有的教師甚至會嚇唬或訓斥幼兒。

  入園初期的幼兒若長時間處於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態,很容易致使身體機能的失調,出現身體不適、生病或夜驚、夢魘等身心健康問題。又如,在幼兒進餐過程中,有些教師可能會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維持進餐秩序、保持進餐環境的安靜、督促幼兒快吃、要求幼兒不挑食或完成一定的進食量等方面,雖説教師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這種做法卻會導致進餐環境過於緊張、壓抑和沉悶,進而導致幼兒無法感受到進餐過程的輕鬆和愉悅,從而影響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再如,有的教師會對那些乖巧懂事、聰明能幹、可愛隨和的幼兒表現出明顯的偏愛,給予他們較多的關愛和照顧,而不太喜歡那些調皮搗蛋或性格有點異常的幼兒,有時甚至會不自覺地對他們表現出不耐煩、拒斥的態度或行為。教師這種不公平、不接納的態度和行為很容易被那些較敏感的幼兒意識到,很可能對其情緒表現以及個性的形成産生不良影響。
  良好的感受和體驗是幼兒形成安定、愉快情緒的基礎。幼兒若能經常性地獲得良好的感受和體驗,便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感受和體驗,便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情緒反應模式和習慣。為此,《指南》在”教育建議”中強調要為幼兒”營造溫暖、輕鬆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要”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要”欣賞”幼兒、”接納”幼兒等,這對於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同時,《指南》還強調要”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徵,我們可以從幫助幼兒學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和表達情緒開始,逐漸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那些轉移、緩解或控制消極情緒(如生氣、傷心)的方法,這是促進幼兒情緒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3. 幼兒適應能力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身心狀況”中提出了促進幼兒”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的發展目標。
  人的適應能力既體現身體對內、外環境極其變化的適應上,反映出身體機能和體質狀況,也體現在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上,即我們常説的社會適應能力。《指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人體對天氣冷熱極其變化的適應、對日常交通工具的適應、對新環境和集體生活的適應等方面提出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具體目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關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包含在《指南》的社會領域中。
  圍繞幼兒適應能力的發展,《指南》從保證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開展多種遊戲活動、鍛鍊幼兒適應生活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這對幼兒提高幼兒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其中,通過一些遊戲活動(如轉圈)和器械活動(如玩鞦韆、坐轉椅)來促進幼兒平衡機能的發展的教育建議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幼兒平衡機能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提高腦的功能和認知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為此,建議幼兒園應更多地配備鞦韆、蕩船、轉椅等運動器械,並引導幼兒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

      4. 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動作發展”中從身體素質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促使幼兒”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發展目標。
  身體素質反應了個體在身體運動中的機能水平。如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反應了神經系統對肌肉活動的控制和調節能力,力量、耐力則體現了肌肉組織和心肺系統的功能狀況。具體來説,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種身體動作的前提,發展幼兒的平衡,有助於幼兒身體保持在平穩、安全的狀態下進行各種活動,它是幼兒實現自我保護的最基本能力。身體運動多種多樣,無論是走、跑,還是攀爬、拍球等活動,都需要身體很多部位快速、準確的反應和有效的配合,這與協調能力和靈敏性直接關聯。力量是身體運動的基礎,沒有肌肉力量,幼兒就無法站立、行走,更無法做跑、跳、攀登、搬運等動作。耐力體現了心肺和肌肉等方面的綜合狀況,幼兒心肺功能逐漸增長,肌肉耐力不斷提高,就能較輕鬆地開展各種身體活動。由此可見,平衡能力、協調能力、靈敏性、力量和耐力都是最基本的身體素質。
  目前,我國城市中獨生子女較多,不少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和照顧有些過度,幼兒的運動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城市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幼兒出門就坐車、上樓就乘電梯等現象也越來越多,這無形之中會減少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身體運動的機會。有的家長自己不愛運動,進而對幼兒身體運動和動作發展的價值缺乏足夠的重視。也有的幼兒園因為各種原因不太重視幼兒體育活動的開展。如此種種都會影響幼兒體質的增強,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重視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其實質就是要增強幼兒體質。《指南》雖然將”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分開講述,但實際上在許多運動中這些身體素質是具有一定關聯的,例如,幼兒在玩追逐、躲閃跑的遊戲時,要想跑得快,必須具備一定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耐力,這樣才能蹬地有力,並能與他人一起玩較長的時間,與此同時,奔跑的過程離不開身體的平衡和協調能力,而要成功地躲閃他人的追逐或是儘快地捉住他人,靈敏性是關鍵。因此,在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上,應注意這兩個目標的相互關聯和有機結合。
  從《指南》有關各年齡階段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具體目標與教育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三方面的特點:(1)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狀況可以在生活中和不同的身體運動中表現出來。例如,上下樓梯反映了幼兒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的發展狀況,一定距離的行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耐力發展情況;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可以在幼兒跑、跳、攀登、鑽、爬、拍球等活動中表現出來。(2)各年齡段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目標可以通過多種身體運動體現出來。例如,4~5歲幼兒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可以通過成功地走平衡板、匍匐爬行、助跑跨欄、自拋自接球或與他人玩追逐躲閃跑遊戲等活動體現出來。5~6歲幼兒的力量、耐力的發展目標可以通過雙手懸垂的時間、投擲沙包的距離、單腳連續跳躍的距離、快跑或連續行走的距離等方面體現出來。(3)實現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目標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在日常生活注意培養幼兒,如鼓勵幼兒多走路、少坐車,自己上下樓梯或揹包等;二是通過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來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如開展走、跑、跳、投擲、攀登、鑽、爬、懸垂、球類、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遊戲活動等。

       5. 幼兒手的動作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動作發展”中提出了促使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的發展目標。
  手的動作的發展對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以及實現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收的動作的發展是以協調和控制能力的發展為主要標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因愛與神經和肌肉的快速與準確反映,是神經控制與調節能力的重要表現。《指南》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手的動作的靈活與協調以及使用工具這兩個維度提出了幼兒在各年齡段學習與發展的具體目標。
  使用工具是維持人類生存以及適應人類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對於幼兒來講,手的動作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學習使用工具,如用勺吃飯、用筆繪畫或寫字、用剪刀剪東西。
  由於幼兒日常生活離不開收到手的活動,其他領域的活動也離不開手的參與(如閱讀與書寫準備、操作與擺弄物體、美術活動),因此,只要我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幼兒手的動作能力就可以在各種相關活動自然地得到鍛鍊並獲得發展,這也正是《指南》相關教育建議中體現出來的教育理念。

  6. 幼兒生活與衛生習慣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的發展目標。
  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是維護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積極方式和重要途徑,它不僅能有效減少有害物質對幼兒機體內在的不良影響,更好地維護健康,還能對其未來的健康産生積極、持久的影響。
  《指南》從有規律地生活、對體育活動有興趣、良好的飲食習慣(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常喝白開水)和衛生習慣(用眼衛生、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等方面提出了不同年齡段幼兒需要學習與發展的具體目標。其中,有部分目標已為廣大教師所熟知,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也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也有部分目標是以前尚未提及過或人們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問題的。例如,3~4歲”喜歡吃水果、蔬菜等新鮮食品””願意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以及5~6歲”主動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等目標,與2007年衛生部頒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的學前兒童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喝含糖高的飲料”等觀念基本一直,這不僅體現出國家對於幼兒營養狀況與健康的關注,也體現出對幼兒從小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視。而要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對幼兒進行初步的飲食與營養教育。又如,在《綱要》的健康領域中,”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的目標是與”動作協調、靈活”的目標一起提出的,而在《指南》中,則將3~4歲和4~5歲”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以及5~6歲”能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目標放在”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的發展目標之中,這充分體現了視體育活動興趣與習慣為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現代保育理念以及終身體育的健康理念。

  7.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提出了促使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目標。
  由於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幼兒生活、衛生習慣以及手部動作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幼兒生活自理的學習與發展目標不僅包含在”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標中,而且在”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以及”手的動作靈活協調”這兩個目標中也有所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健康領域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目標之間的相互關係。
  概括地將《指南》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包括盥洗、排泄、穿脫衣服和鞋襪、整理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品等內容。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監獄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較多以及隔代育兒情況較普遍的現狀,《指南》在相關教育建議中特別之處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包辦代替,為此,幼兒園需要做好家長工作,只有家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8. 幼兒安全生活的發展目標。
  《指南》在健康領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兒”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發展目標。
  幼兒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但又缺乏對危險事物或行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也較弱,因而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成人注意保護和照顧固然重要,但隨著幼兒年齡的逐漸增長,幼兒還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幼兒安全生活的能力是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維護自身健康必備的基本能力。《指南》針對幼兒的生活環境與發展需要,從與人交往的安全、活動或運動的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求助、防災等角度提出了不同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目標。
  為實現幼兒安全生活的發展目標,《指南》在相關的教育建議中不僅強調成人要為幼兒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和提供必要的保護,還列舉了許多與幼兒生活密切關聯的安全知識以及求助、自救的方法,為幼兒園和家庭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內容以及方法上的指導。其中”幼兒園應定期進行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逃生演習”這一教育建議十分重要,有助於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以及集體應對相關災害的能力或危及狀態下的處理能力。
  綜上所述,《指南》在健康領域提出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目標,體現了國家對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合理期望,為幼兒園和家庭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指出了具體而明確的方向。為了更好地實現《指南》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目標,我們需要認真研讀和準確理解《指南》,並將它真正貫徹落到實踐中去。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北師大 教授劉馨 的新聞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