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經濟概況】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面對世界經濟複雜多變、我國經濟增速趨緩、通脹壓力較大等嚴峻挑戰,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堅持民生優先,以民生建設和産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有效化解了各種風險和矛盾,全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了“十二五”起步之年穩健開局。初步核算,全年生産總值12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220.9億元,增長5.9%,佔生産總值的比重為9.8%;第二産業增加值6836.27億元,增長16.9%,佔55.2%;第三産業增加值4334.13億元,增長11.7%,佔35%。人均生産總值33142元,比上年增長13.7%。據抽樣調查,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02.3萬畝,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夏糧1972萬畝,下降0.5%;秋糧2730.3萬畝,下降1%。糧食總産量1194.7萬噸,增長2.6%。其中夏糧455.1萬噸,增長1.3%;秋糧739.6萬噸,增長3.3%。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72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 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59.58億元,增長17.9%。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4771.12億元,增長17.8%;輕工業688.46億元,增長18.5%。
【水資源】 陜西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425.8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45億立方米,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9位。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資源量可達847億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億立方米,豐枯比在3.0以上。水資源時空分佈嚴重不均,時間分佈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災,春夏兩季旱情多發;地域分佈上,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面積佔全省的36.7%,水資源量佔到全省總量的71%;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面積佔全省的63.3%,水資源量僅佔全省的29%。
【土地資源】 陜西地帶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鈣土、黑壚土、褐土、黃褐土和棕壤等,由於長期耕種和自然力的侵蝕,已演變成複雜多樣的農業土壤。全省農業用地(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2772萬畝,未利用土地1503萬畝。
土地資源主要特點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臺原、山前洪積扇等僅佔土地總面積的10%,土地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澤等六大類。
【植物資源】 陜西生態條件多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據全國第六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數據,陜西現有林地670.3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2.6%;天然林467.59萬公頃,主要分佈在秦巴山區、關山、黃龍山和橋山。秦嶺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有野生種子植物3300余種,約佔全國的10%。珍稀植物30種,藥用植物近800種。中華獼猴桃、沙棘、絞股藍、富硒茶等資源極具開發價值。生漆産量和質量居全國之冠。紅棗、核桃、桐油是傳統的出口産品,藥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省內草原屬溫帶草原,主要分佈在陜北,類型複雜,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
【動物資源】 陜西野生陸生脊椎珍貴動物眾多,現有野生動物604余種,鳥類380種,哺乳類147種,均佔全國的30%;兩棲爬行類動物77種,佔全國的13%。其中珍稀動物69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12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礦産資源】 陜西地質成礦條件優越,許多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全省礦産資源分佈特點:陜北及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鋁土礦、水泥灰岩、粘土類及鹽類礦産為主,其中陜北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團。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産、地下熱水和礦泉水為主。陜南秦嶺巴山地區以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産為主。全省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産94種,其中能源礦産6種、黑色金屬礦産5種、有色金屬礦産10種、貴金屬礦産2種、稀有稀土金屬及稀散元素礦産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産9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産13種、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産36種、水氣礦産2種。已列入陜西礦産資源儲量表的礦産有88種,礦區1135處。全省現已查明儲量的有93種,潛在價值42.56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天然氣、鹽、鈦、鉬、煤、鎳等58種礦産的保有量位居全國前十位。2010年新發現各類礦産資源儲量:煤99.54億噸、鐵礦石量0.514億噸、V2O5資源量44.48萬噸、鉛鋅金屬量27.29萬噸、鉬金屬量28.32萬噸、金金屬量41.22噸、水泥用灰岩2.53億噸;新發現礦産地3處:大、中、小型各1處,其中:大型、中型礦産地煤各1處、岩金小型礦産地1處;提高規模級別的礦産地11處,其中:大型2處、中型9處,煤大型1處、中型8處,金大型1處、釩中型1處。
【旅遊資源】 陜西是中國旅遊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文化積澱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全省現有各類文物點3.58萬處、博物館151座、館藏各類文物90萬件(組),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全國首位。瀏覽這座“天然歷史博物館”,隨處可看到古代城闕遺址、宮殿遺址、古寺廟、古陵墓、古建築等,如“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剎法門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西安碑林,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全省各地的博物館內陳列的西周青銅器、秦代銅車馬、漢代石雕、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及歷代碑刻等稀世珍寶,閃爍著耀眼的歷史光環,昔日的周秦風采、漢唐雄風從中可窺一斑。
陜西省不僅文物古跡薈萃,而且山川秀麗,景色壯觀。境內有以險峻著稱的西嶽華山、氣勢恢宏的黃河壺口瀑布、古樸渾厚的黃土高原、一望無際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陜南秦巴山地、充滿傳奇色彩的驪山風景區、六月積雪的秦嶺主峰太白山等。
省內有世界文化遺産1處: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處:華山、臨潼驪山、寶雞天台山、黃帝陵、合陽洽川風景名勝區。全省共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6家,中國旅遊強縣1家,省級旅遊強縣21家。全省有旅遊企業3000多家。共有旅遊景區(點)416處,各類等級(A級)旅遊景區點137家,其中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24家,3A級景區70家,2A級景區34家,1A級景區4家。
陜西以西安為中心,營建以人文旅遊資源為特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併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市場震撼力的六大品牌旅遊景區,即以秦風、唐韻為主題形象的世界級文化觀光休閒旅遊目的地的臨潼旅遊景區;融紅色旅遊、祭拜朝祖、黃土風情、黃河風光、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全國紅色旅遊首選目的地和北方區域旅遊目的地的延安旅遊景區;集山嶽觀光、宗教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天下第一險山”的華山旅遊景區;以合十舍利塔建設為核心,逐步恢復盛唐風采,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佛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法門寺旅遊景區;依託秦嶺獨特的氣候、動植物、地質、水文、生態以及人文等資源,建設國家公園品牌的秦嶺生態旅遊景區;以司馬遷祠墓、古城元明清建築、秦晉黃河峽谷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為特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古城旅遊區。
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不僅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古樸、獨特的民俗、民風和民間藝術。其中戶縣農民畫、西府民間工藝(泥塑、彩繪、草編、木版、年畫)、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陜北秧歌、民間剪紙等尤為突出,成為陜西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組織部分。
陜西菜雖然沒有名列全國的八大菜係之一,但作為千年古都、歷史名城,餐飲風格自成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陜西飲食,憑藉著歷史古都的優勢,挖掘繼承歷代宮廷美食之技藝,博采全國各地之精華,以品種繁多、地方風味各異、古色古香古韻而著稱。至今很多都保留周、秦、漢、唐等十多個王朝的遺風。比如,關中石子饃就保留先民的石烹遺風;家喻戶曉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長命面,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最晚出現的柿子餅,算起來也有著400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烹飪技術隨科技騰飛而有了長足進步,涌現出數以百計的傳統菜、創新菜。以菜、點組宴,創制出不同風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倣唐宴、餃子宴、宮廷宴、蝎子宴、泡饃宴、長安八景宴、陜西風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饃、臘汁肉夾饃、涼皮、哨子面、鍋盔等為代表的陜西風味小吃,聞名遐邇。
2011年接待境內外遊客1.8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6.3%;旅遊總收入1325億元,增長34.7%。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270.41萬人次,增長27.5%;旅遊外匯收入12.95億美元,增長27.5%;接待國內遊客1.81億人次,增長26.3 %;國內旅遊收入1240 億元,增長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