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三農新聞 >

陜西:“小微環保模式”打造美麗田園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03日 09:48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陜西省眉縣的農村環保設施融污水處理與景觀于一體。本報記者 張毅攝

  通過對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的綜合治理,陜西的農村變得越來越美麗。

  本報記者 張毅攝

  編者按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為有效解決農村環境問題,陜西省創新性地提出“小微環保模式”,按照小型化、方便、實用、靈活的原則,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的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農村是環保的 薄弱環節

  居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 污染、土壤污染等日益嚴重

  “農村污染排放已經佔到全國的‘半壁江山'。”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指出。這也是陜西農村環境曾經面臨的困境。

  “垃圾圍田園,污水映新房”,説起富裕之後的環境之憂,陜西農村群眾如此自我調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陜西省環保系統受理的信訪投訴案件中,一半以上發生在農村。在陜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看來,農村是國家生態環境系統的大後方,但同時也是環保最為薄弱的地方。他認為農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居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陜西農村地區年垃圾産生量約為1406.9萬噸,年生活污水産生量為3.86億噸。而大多數村鎮沒有無害化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在溝渠、河岸或路旁,不少鄉村垃圾大有“圍村”之勢。

  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凸顯。據陜西首次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全省農業污染源排放的COD、氨氮,分別佔總量的35%、24%;COD主要來源於畜禽養殖業,佔農業污染源COD排放量的98.9%。加上大多數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水處理設施,有機廢水直接排放,導致大量營養物質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造成污染。

  第三,土壤污染日益嚴重。目前陜西省化肥使用量達520萬噸,平均施用量高達262公斤/公頃以上,遠遠超出發達國家225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加上地膜、農藥等污染,土壤不堪重負。

  陜西70%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是保民生、惠百姓的重點之一。為此,近年來,陜西省先後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逾3億元,主要用於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及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建設。在全省631個村啟動了環境綜合整治。集中配置村垃圾箱、垃圾車、新建垃圾池、垃圾收集屋、垃圾轉運站、垃圾填埋場;對近2萬戶農戶實施了“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灶、新建沼氣池);新建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系統21.87萬米,新建污水處理廠、氧化塘、檢查井及人工濕地等污水處理設施1204處;新建飲用水源保護設施934處;新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1230處。全省約有130萬農民群眾從中受益。

  2011年,陜西獲得國家生態示範區命名的縣(區)數量居全國第一,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生態村命名數量居西部第一。

  建立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戶分類、組收集、村拉運、鎮處理

  深冬時節,清晨小雨過後,位於秦嶺北麓的陜西省眉縣金家寨村,田園靜謐,空氣清新。上午10點多,今年60歲的村民二組保潔員張全福與另一位同樣身著紅馬甲的老夥計剛剛忙完公共場所的清掃,正推著清運車挨家挨戶地收集垃圾。清運車上放著3個垃圾桶,分別標有“有毒有害、有機垃圾(濕)、無機垃圾(幹)”的字樣,每家農戶門前也都有一個小紙屑桶。

  半小時後,兩位保潔員就收完了村民二組50戶人家的垃圾。而此時,他們的清運車尚未裝滿。“現在村裏人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習慣,加上農忙時節已過,所以咱的工作量越來越小了。”張全福一邊説著,一邊將幾節廢電池和一些農藥罐包裝袋扔進有毒有害垃圾桶。然後,他們推著清運車來到村中小廣場,將有機垃圾倒入小花園後面6米深的垃圾填埋場,另外兩類回收物則集中存入廣場旁邊的村環境保潔站並登記在冊,等待鎮裏來車運走處理。

  “戶分類、組收集、村拉運、鎮處理。”面對金家寨村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與記者同行的環境保護部西北督查辦副主任張軍不禁感慨:“沒想到,城市人沒做到的事情農村人做到了。”

  在2000多人的金家寨村,像張全福這樣的專職保潔員有12人;在眉縣,像金家寨這樣的農村環保模式已經在全縣123個行政村全面鋪開。而張全福的工作場景正是陜西省農村生態環保示範機制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行動的一個縮影。

  眉縣河底村農民毛慧蓮告訴記者,現在村裏再也看不到糞堆、柴堆和垃圾堆等“三堆”現象了,改廁、污水處理等措施令村容家貌大為改觀。“現在,在城裏工作的子女和親戚們回鄉的次數比以前多了好幾倍,村裏人都覺得有面子了。我們村越來越宜居了。”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經
  • 聚焦三農
  • 農廣天地
  • 生活567
  • 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