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2011“兩會”特別報道 聚焦三農熱點 >

北京鄉村旅遊升級換代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6:34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村一品”彰顯個性特色

  近年來,北京市鄉村旅遊快速發展,但也存在結構單一、低端化、缺乏品牌等問題,影響著鄉村旅遊的發展規模和速度。為促進北京鄉村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從2007年開始北京市旅遊局在“一區一色”和“一溝一品”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旅遊業“品”的建設深入到民俗村,並選擇了344個民俗村中的77個村作為示範點,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通過資源調查、問題查找、“一品”定位、品牌營銷、完善設施、業態創新、延伸産業鏈等深入細緻的開拓性工作,形成了鄉村旅遊的精品項目和典型示範區。

  北京市旅遊局、區縣旅遊局、鄉鎮旅遊辦和民俗村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專業策劃單位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策劃創意的基礎上,市旅遊局深入調研全市鄉村旅遊發展實踐,總結推出了鄉村酒店、國際驛站、採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閒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八種全新鄉村旅遊業態的標準。這為“一村一品”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

  以“六要素”為龍頭

  豐富旅遊産品結構

  北京市鄉村旅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發展不均衡,內容不夠豐富,遊客多為“一日遊”,人均消費額較少。為解決這個問題,策劃創意中把“六要素”作為龍頭,結合村域內的山體資源、水體資源、林果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民俗資源等,為遊客打造1-2天的旅遊産品體系,豐富旅遊商品、娛樂項目、精品線路等産品結構。

  充實“吃”的內容: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鄉村旅遊餐飲文化,發展特色菜肴。一是基於傳統餐飲基礎上的深度開發,東營二村和留民營村的“三八席”、巴園子村的“二八”席、韭園村的宮廷醬菜、康陵村的“正德春餅”、柳溝的“火盆鍋,豆腐宴”等,成為市民喜愛的品牌菜肴。二是結合新健康理念與村域資源開發出的新餐飲,如中英水北臺和前吉山村開發的藥膳美食、東港村的“山珍宴”、柳莊戶村的“風情水果宴”、焦莊戶村的抗戰飯等。

  改善“住”的條件:按照“市場引導,優化結構,合理佈局,完善功能,強化軟體”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營、個體、家庭旅館,適應現代旅遊者興趣廣泛和多樣性需求,滿足節假日高峰期的接待需求;結合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國際化的趨勢,開發出度假別墅、鄉村酒店、傳統四合院、異國風情別墅、自駕車營地、蒙古包等,滿足高中低檔不同消費層次遊客住宿的要求。

  實現“行”的目標:即“快進、快出、慢遊”。目前,本市以京承、京張、京石、京開、京沈、京津、京平薊7條交通主幹道和8條國道形成的快速交通格局大大縮短了從城區到郊區的時間。郊區縣近年也加大了域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景區、景點、民俗村與交通幹線等連接起來,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大、小交通環境的改善為“一村一品”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完善“遊”的環境:進一步完善村域景區景點建設,加大生態和文化元素投入,引進新的旅遊內容。在休閒旅遊方面,有洪水口村的“京西神秘生態休閒”、韭園村的“生態休閒養生”、梨花村的“休閒莊園”、留民營村的“生態休閒”和西黃垡村的“郊野休閒”等;在觀光旅遊方面,穆家口村的“穆桂英故里文化”、焦莊戶的“地道戰紅色經典”和石峽村的“八達嶺下傳奇古村”等。此外,還有高碑店的“國際水上驛站”、六渡河村的“休閒溪谷”等親水遊,東港村、孫柵子村的森林旅遊,以及各種民俗、非物質遺産博物館等。

  增強“購”的作用:購物對提高鄉村旅遊收入具有拉動作用。基於現有的村域鄉村旅遊商品,多層次、多方位地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京味文化內涵的旅遊商品,提高鄉村旅遊購物檔次和經濟效益。鼓勵發展“春餅”、“燈籠”、“剪紙”等傳統鄉村旅遊商品,以柴雞蛋、土雞為代表的農特旅遊商品,不斷推出質量高、款式新、包裝美、京味濃的鄉村旅遊商品。

  打造“娛”的亮點:娛樂是第一代鄉村旅遊的短板。因此,打造遊客“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娛樂項目就成為本市鄉村旅遊升級的重要環節。大柏老村創意開發的奶牛選美比賽、奶牛文化展示、給小牛喂草喂奶娛樂系列活動,大鄧村依託現有寵物犬養育産業基礎,積極開發出寵物犬休閒旅遊産品,開展寵物犬大賽、寵物犬嘉年華、年度文明養犬頒獎典禮等,這些時尚娛樂旅遊産品的開發將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

  以“鄉”為基礎

  資源包裝項目

  “一村一品”的項目包裝充分體現了“鄉”的特點。包括了鄉土、鄉情、鄉味三個層面的含義。針對這些特點選擇合適資源進行項目包裝,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北京市鄉村旅遊的資源特色、區域差異。

  鄉土。充分體現本地化的優勢,較少從“外鄉”引進,充分發揮本鄉本土的特色。如房山的西莊村和平谷的雕窩村都提出了以“鄉土”為特色的民俗旅遊定位,西莊村提出了“巧姑靚嫂,鄉土西莊”的定位,在民俗旅遊接待中充分體現還原鄉土、提升鄉土、再造鄉土的鄉土情結旅遊;雕窩村發展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特色相結合,提出建設“北京鄉土旅遊的金鳳凰”的定位。這兩個村是典型的體現鄉土特色的民俗旅遊村。

  鄉情。在民俗旅遊接待過程中,遊客最喜歡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老鄉”情。這些純樸、善良的旅遊接待充分體現出中國農民的傳統優點,也是鄉村旅遊的重點內容之一。上王峪村的“青山,碧湖,農家”、口門子村的“京都遊憩,薯味人家”和東營二村的“採育人家”等定位,充分體現了把遊客當成貴客或者是親戚探訪的熱情與大方,遊客在這裡就跟在家一樣,成為“常來常往”的好朋友、好兄弟。

  鄉味。民俗旅遊接待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餐飲。吃“農家飯”、“體驗農事”、“睡農家大炕”等等,説明了現代遊客對鄉味的追求。水峪嘴的“京味文化”、大營村的“開心蔬果,快樂農場”、東水峪的“原生態自然文化”、康陵村的“京城春餅”、留民營村的“有機蔬菜大觀園”、柳溝村的“鳳凰城,火盆鍋,豆腐宴”等,都充分體現了北京的鄉土味道。

  以“農”為根本

  創新發展業態

  鄉村旅遊建設是與“新農村”建設分不開的,新農村建設要求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著力發展生産,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的核心是通過明確發展業態促進農業生産、帶動農民就業、建設新農村。因此,“一村一品”必然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展開,並服務於農村發展。

  創新發展新業態。傳統鄉村旅遊大多依靠自然經濟,存在量少、季節性的問題,不能滿足都市人群對鄉村旅遊持續性、規模性的需求。在“一村一品”打造的過程中,十分重視鄉村旅遊發展的業態支撐作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市旅遊局編制了鄉村旅遊的八個業態,並明確了標準:如“國際驛站”是以家庭(戶)為基本旅遊接待單位,主要為境外遊客提供可親身參與體驗當地或異國的日常生産、生活和休閒娛樂活動。“採摘籬園”是以特色蔬菜、果品和其它特色農作物為特色吸引物,提供觀賞、採摘、休閒、學習和科普等綜合活動的種植園區或科研生産基地。“鄉村酒店”是依託鄉村自然人文風景、民俗民風,為遊客提供鄉村住宿、餐飲、娛樂度假等服務。“養生山吧”是依託山地資源,從事頤養身心、健康休閒、舒適度假經營等等。

  建設旅遊新農村。鄉村旅遊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互相促進,也是發展的趨勢。在北京,除保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旅遊資源之外,也産生了具有現代新農村特徵的民俗旅遊接待村,這些村的特點是在旅遊接待、住宿環境、飲食文化等方面有著現代的設計成分,也能保持與周邊景區、景點的協調發展。比較典型的有文化新村香堂村、生態新農村挂甲峪村、“鳳凰山莊,生態新村”垤子峪村、“奶牛風情,魅力新村”大柏老村等。

  反映農民新風貌。在77個策劃完成的民俗村,雖然大多都離不開農民接待,但反映鄉村旅遊農民新風尚的不多,只有房山的西莊村,提出了“巧姑靚嫂,鄉土西莊”的定位,直接反映農民特色。沒有提到農民,不等於説沒有農民。所有的民俗旅遊服務都離不開農民的辛勤勞動,都反映了新農民開放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的新形象。

  以“文化”為靈魂

  塑造“一品”特色

  北京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重點是打造“一品”,核心是挖掘文化底蘊、發掘文化資源,充分體現地域特色並突出“文化”的靈魂作用。隨著鄉村旅遊規模增加、新業態不斷涌現,人們已不滿足過去“吃農家飯、幹農家活、睡農家炕”的生活體驗傳統了,因此,此次的策劃創意更注重鄉村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信息,注重人文底蘊與自然表象的完美結合。

  一是更為突出鄉土文化特色。北京的鄉村記載著北京歷史文脈的延續,處處體現著濃郁的北京鄉土文化氣息。這裡有傳統的農作物、動物、飲食、服飾、工藝品、歌舞表演等,都是塑造“一品”的好題材。比如,高碑店村圍繞運河文化為遊客恢復傳統的漕運節、河燈節,讓這個古老的傳統得以再現,豐富了高碑店村的文化內涵。河西村,這個“百家姓氏村”的命名,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是“大雜居、小聚居”的縮影。“法蘭西鄉情旅遊”、“異國情調鄉村度假領地”則反映了中西文化在首都鄉土的融合。

  二是更為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北京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在鄉村,保留著傳統的生活飲食方式、耕作方式、工藝品製作傳統、民族風俗等,對於生活在城區的市民來説,由於快節奏和工業化的影響,有著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強烈好奇心理,因此,也成為“一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明于清、流傳于現代的“三八席”彰顯了滿族招待貴客的高規格接待標準,如今經過包裝之後,成為東營二村的招牌産品。還有將民族文化與自然資源進行整體打造的“滿風清韻”、孫柵子村的“滿鄉情韻,森林之村”,更是將民族特色融于整個鄉村旅遊接待的各個環節。

  三是更為凸顯歷史文化優勢。北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形式多樣,這些特點也成為鄉村旅遊“一品”建設的重要依據。北京有軍事文化、邊塞文化、古車文化,有抗日“紅色文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還有名人故里文化等。這些文化瑰寶成為提升鄉村旅遊品質、培育差異性旅遊産品的重要因素。名人故里文化如穆家口村的穆桂英故里文化、太后村的契丹民俗文化等,體現宗教文化的如櫻桃溝的“農禪合一”、前吉山村的“丫髻祈福”、八寶堂的“山水福音地,八寶養生堂”文化等。

  這些基於“文化”內涵、融入非物質文化因子的“一品”,紮實樹立起“地域”特色,在求發展鄉村旅遊的“同”中努力尋找自己的“異”,豐富了遊客的視覺、聽覺、文化感知與心靈之旅的內容,避免了鄉村旅遊的一哄而起、盲目發展、低端競爭、資源同質化惡性循環怪圈的出現,為民俗村的個性彰顯、錯位發展、品牌建設和市場形象的樹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創意”為手段

  促産業集聚發展

  “一村一品”塑造的不僅是新時期的農村,更是新時期農業基礎上的鄉村。新時期的農村,不僅發展作為第一産業的農業,還要發展作為第三産業的旅遊業。因此,從産業發展來看,“一村一品”的實現路徑必須走産業融合發展的道路,而要達到産業融合的目的,則需要把“創意”作為手段。

  針對第一代鄉村旅遊産品單一、資源不足、低端化、同質化的缺陷,第二代鄉村旅遊産品則更多地在特色資源的基礎上,從産業融合發展的角度將自然風光資源、歷史人文資源等與現代高科技材料、節能環保産業、低碳理念、體育産業等進行多方面的創意,形成了眾多的經典項目。

  與體育産業的融合。如韭園村的九龍山拓展訓練項目,穆家口村的四渡山地體育休閒項目,東港村的時尚登山、穿越、山野運動等康體健身項目,九松山村的以山地高爾夫球場為主體的時尚運動,焦莊戶村的蓮花山滑雪場特色旅遊,還有攀岩、漂流、真人CS、滑雪等體育項目。

  與商務會議、會展業的融合。如河西村的“河西民俗姓氏展室”和“百家姓氏”社區博物館項目,古北口的長城軍事科技展覽館、長城軍事工藝品展覽項目,六渡河村、挂甲峪村等的商務旅遊與會議接待項目。

  與影視拍攝藝術産業的融合。如妙高村的《火燒圓明園》、《三國演義》、《康熙微服私訪記》、《還珠格格》等影視劇拍攝地文化探訪,穆家口村的南方大峽谷影視休閒與演藝體驗項目,香堂村的別墅建築和倣古院落旅遊影視拍攝項目等。

  與醫藥産業的融合。如中英水北臺村、前吉山村的藥膳美食項目等。

  通過創意手段的運用,北京鄉村旅遊逐漸成為集觀光遊覽、農事體驗、體育休閒、康體健身、文化創意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時期的鄉村旅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