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2011“兩會”特別報道 聚焦三農熱點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5日 15:47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北京城鄉經濟信息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改革和發展該走向何方?許多地方都在進行有益探索和嘗試,並將破解“二元”難題鎖定城鄉一體化。
懷柔區敢為人先,用創意、創新、創舉改革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機制,並在全市率先推行了鄉村都市家園建設模式——農村社區,284個行政村統一設置“一站五組一室”,全力構建區、鎮鄉(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管理服務網絡,農民在“30分鐘社區服務圈”內就地“進城”過起市民生活,城鄉“二元”在“一體”推進中迎刃而解。
創意:農民“進城”不出村
過去在農村,公共服務缺失是普遍現象。比起城鎮居民,醫療、社保、環境等軟硬體更不可同日而語,諸多不便使一些農民依然存在“厭農”心理,當個“城裏人”仍是一直追求的夢想。
針對山區面積廣大、農民居住分散等特點,懷柔區為從根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在2007年成立全市首家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基礎上,去年又在全市首推農村社區建設,構建區、鎮鄉(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管理服務網絡,全區284個行政村統一設置“一站五組一室”,為農民提供“一攬子”公共服務,開創了農村“接軌”城市的新模式。
“各種便民電話發到每戶家裏,每項服務負責人手機24小時開通,隨叫隨到。”橋梓鎮北宅村農民李秀蘭如今可過上了省心日子,“進城”不出村的生活讓許多人羨慕。李大嫂笑著介紹,“烙餅米飯出去買,衣服臟了就送洗衣店,城裏有的服務咱家門口享受!”
“建設農村社區,就是為了解決農村公共服務缺乏問題,打破供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區委書記王海平打趣地説,“讓農民都進城,顯然是不可能,也不現實。而把政府公共服務送到農民身邊,讓農民就近享受城市文明的發展成果,是可以實現的,這也正是懷柔農村社區建設的初衷所在。”
懷柔農村社區到底是個什麼形態?專家説,比城市慢半拍,比自然村快半步,是彌合城鄉界限的一個特殊區域。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農民享受市民的生活服務。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懷柔不是在部分特定區域或城鄉結合部搞社區化改造,也不是把村莊直接“翻牌”成社區,而是在設有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的村級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基礎上,再以一個行政村和多個自然村為單位,連片設置“一站五組一室”等服務機構齊備的農村社區,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大到産業發展、小到柴米油鹽等各種服務,從而使所有村莊全部納入“30分鐘社區服務圈”。
區委社會工委書記魯穎彤介紹,“一站五組一室”實行敞開式辦公,群眾需求通過直辦、轉辦、協辦、催辦、督辦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一站”指每個行政村設的駐村工作站,站長由一名副處級領導幹部擔任,成員由2至3名機關幹部組成,每週至少駐站工作一天;“五組”是指將全村黨員和各類協管員組成5個村級服務組,為農民及弱勢群體提供各種服務;“一室”就是區司法局、鎮司法所在每個行政村設立一個法律服務室,定期入村提供法律諮詢、代理訴訟、代寫文書等服務,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社區化公共服務,實現“小事不出村鎮、大事有人代理”。
如今,像陽光潤澤萬物,一個個農村社區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懷柔村落間,城市公共服務溫暖千家萬戶,形成了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創新:政府“下鄉”送服務
“蓋個章”、看個病、問個“説法”,來回得一天,運氣不好連辦事人都找不到。這是以前許多農民辦事的真實寫照。
琉璃廟鎮八畝地村離懷柔城區80公里,離鎮政府也有30多公里,農民別説到城裏,就是去鎮辦事也如同進城。為報銷醫療費,王玉芝就曾吃過苦頭。
前不久,王玉芝生病為報銷醫療費,自己坐車跑了區裏跑鎮上。“答覆得都挺好,可就是辦不了事。”老人説,“人家管著幾百個村,咱這點小事顧不過來!”
“服務”二字並不是新鮮字眼,它是各級政府的本職所在。但説起來容易做到難。去年,琉璃廟以自然村或片為單位,把全鎮25個行政村70多個自然村設置成79個農村社區,成立了由黨員和村民代表組成的社會管理服務隊,只要涉及百姓公共服務的事,“一站五組一室”都能幫助實現。
“這下可好了!不打車不耽誤工夫,醫療費直接‘報銷’到家!”農村社區幫王玉芝解決了這道難題。現在,只要農民動動嘴兒,駐村工作站劉桂雲就會主動上門辦理,把最優質的服務“送”到百姓炕頭上。
王玉芝深有感觸地説,報銷醫藥費事兒雖小,但我心裏卻是很溫暖:“政府就在咱身邊,‘家門口服務’如今統統變為現實了!”
在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中,政府取消原先“管”的色彩,代之以鮮明的服務功能,懷柔農村社區可謂一項創新。
“農村社區就是要送‘服務’下鄉,讓農民真正享受市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區委書記王海平説,“農村社區不是一級基層行政機構,也不干涉行政村的日常管理,唯一職責就是服務廣大農民,不僅實現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還促進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王書記介紹,目前全區已建立區、鎮鄉和街道社會管理服務中心17個,村級社會管理服務中心284個,農民只進一家門就能辦妥好幾家事,前三季度共接待群眾78972人次,解決生産生活難題6547件,滿意度達100%。
如今,農村社區化讓服務型政府真正“落了地”,百姓有個大事小情辦起來特“順溜”。橋梓鎮新王峪村農民高亞靜搞養殖,可啟動資金和基建用電給絆住了腳。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了新設的村服務站辦事大廳。村黨支部書記、産業發展服務組組長白桂香親自受理,先後3次到區婦聯、鎮電管站等部門協調。不到一週,2萬元小額貸款就如數支付,用電問題也得到了及時解決。嘗到甜頭的鎮黨委書記張衛説,以前我辦公室門前每天都“排隊”,群眾大事小情都來要找我解決。自從“社區”進了村,不用天天下鄉就坐知鎮情!
創舉:城鄉“一體”享福祉
“過去咱農民羨慕城裏人,現在城裏人得羨慕咱了!”説這話的是橋梓鎮北宅村黨支部書記謝長明。“全村沒一個賦閒在家,保潔員都是外聘;大病統籌保險人手一份,60歲以上老人每月‘退休金’160元,孩子考上大學和研究生分別獎500元、1000元;村民文化活動中心1800多平方米,電腦房、閱覽室、棋牌室、卡拉OK、數字影廳應有盡有,超市、公交、醫院近在咫尺……”用老謝一句時髦的話説,“北宅村民賽市民,幸福生活‘不差錢’!”
豈止一個北宅村。懷柔區先後投資2億多元,新建村級數字影廳225家、農家書屋152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265個,所有村接通有線電視、配備燈光音響等文化設施;全民健身工程350余處,配建率百分之百;率先實現“全民社保”,城鄉居民應保盡保;為改變城鄉醫療資源差距,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家、衛生服務站88個、村衛生室200余個,形成了平原10至15分鐘、山區25分鐘的“鄉村醫療保護圈”;346家超市遍佈山村,農民家門口購物“隨挑隨選”,不出村享受與城裏人一樣的購物環境……
“村裏有圖書室,退休後我常來看書寫字。”九渡河鎮黃坎村農家書屋裏,幾千冊圖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65歲的王宗臣拿著一本《探古尋幽九渡河》笑呵呵地説。農村生活向城市“看齊”,村民都成了“社區居民”,過上了與祖輩截然不同的生活。“可不是!衛生室離家幾分鐘,老伴兒輸液再不用折騰了。”村民秦忠林一臉笑容,“俺們這該有的都有,城裏醫院的大夫還定期下來巡診,看個病可方便了!”
“如果把新農村建設比作建高樓大廈,那麼農村社區建設就是為它‘裝潢’。”區委社會工委書記魯穎彤形象地説,數字電視、網絡寬帶、超市、公交、環衛……這些通常在城市裏才有的詞彙,如今被原樣“克隆”到了懷柔新農村。在一個“同心圓”內,讓農民在享受與市民一樣優質服務同時,城市化思想理念、生活理念、發展理念開始融入農民的生産生活中。
農村社區化,也許懷柔率先實行是個偶然,但從它助推公共服務均等化所産生的顯著效果看,則可歸結為是一種必然。其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可資借鑒。城鄉統籌的“懷柔模式”必將助推城鄉文明一體化,新農村的文明生活正從這裡起步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