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籌資金建“創業基地”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絡電視臺農家樂頻道的《我身邊的黨支書系列訪談》第三期,我是主持人倧博。2013年以前,距北京失去僅50余公里的通州區漷縣鎮草廠村,還是一個從事傳統農業的窮村。窮則思變,草廠村的當家人王連明帶領村民,依靠發展都市型農業,使這個昔日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窮村子,發展成為京郊聞名的無公海蔬菜種植專業村,讓我們先來看一段小片。
(小片)
【主持人】:小片播放完了,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就是王連明書記,歡迎您來到我們中國網絡電視臺的演播室,先跟我們網友打聲招呼吧。
【王連明】:大家好。
|
王連明 通州區漷縣鎮草廠村黨支書 |
【主持人】:王書記,我們想先問問您,剛才我們也介紹了草廠村以前是一窮二百,那時候村裏的主要經濟來源於哪兒?是什麼促使您有了創業的想法?
【王連明】:那時候我們村的農業主要是靠糧食、小麥和玉米,所有的農業都是沒有其它經營的,那時候賣糧也難,賣糧難,收入也低,集體這塊也是挺窮的,那會兒就等於兩個窮,一個是村民窮,一個是集體窮。
反正那會兒村民要遇見一些事兒,沒有錢就得四處去借,想辦又沒有錢,所以村民就挺著急的。所以我就想那時候怎麼讓村民富起來,提高他們的收入。
【主持人】:當初您建立“黨員科技示範基地”要求全村黨員自籌創業經費,一切風險由支部和黨員承擔,那時候他們有顧慮嗎?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
【王連明】:當時創建黨員科技示範基地,那時候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村民從傳統的種植觀念,帶出來,讓他們搞設施農業,按現在説就是種大棚,提高他們農業的經濟收入,讓老百姓富起來,我們的目的就是一個目的,為什麼要建“黨員科技示範基地”,那會兒村民眷念比較陳舊,祖祖輩輩都是在種糧,沒有接觸過設施農業,説搞種菜、搞多种經營。特別是市場,是市場這一塊,是在我們村民腦海裏,就沒有這個意識説怎麼去把農産品變成錢,沒有這個意識。所以為了打破村民這種傳統思想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農業設施能夠使他們富裕起來,所以我們就建立了黨員科技示範基地,目的就是打破村民的那些個傳統觀念。
|
王連明書記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 |
當時建的時候是困難不少,我們通過市場調查,我們去&&,等於給黨員搭一個平臺,也給村民搭一個平臺,讓黨員幹,讓群眾看。説種好了掙了錢了,帶著老百姓去幹。我們的村民挺憨厚的,但是他挺實在,非得看著你這東西確實能賺錢了,他才會跟著去幹,你怎麼説他都不相信,所以我們就採取了用實際、用現實去帶動村民,那我們就發揮黨員的作用,把我們村的村民帶動起來。
【主持人】:我想問問您當初為什麼決定引入花卉,還有反季節蔬菜等進行試種,是不是也是經過以前大量的市場調研才選定的方向?
【王連明】:對,因為我們村歷史上沒有種過菜的人,也沒有會跑市場的人,所以我們就發現村裏的能人,花卉,種花卉的人他是一個能人,他種了幾年,第一個,有技術;第二個,他懂得市場。所以我們就選擇是以花卉和反季節蔬菜入手,這樣我們就能避一下風險,也能保證我們一種或者一幹就能成功,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的。
【主持人】:但是我們知道2003年草廠村的溫棚那時候剛剛建成,被一場罕見的大風被冰雹摧毀了,那時候有沒有想過打退堂鼓?
【王連明】:這個一開始建是我們沒預想到的事兒,屬於天災吧。當時出現這種情況以後,因為我們一開始沒有錢,沒有錢,黨員集的資,還有工資也沒有發,整個投入在黨員科技示範基地了,遇到這個天災以後,當時我的心情也是感到完了,想幹點事兒還給老天攔了。當時我也想這真沒法辦了,我們籌集的錢挺難的,剛一建又塌了,在我的心裏想我説絕對是不好辦了。可是那時候有這想法,我説怎麼一想發展就遇到困難,是不是草廠村不能幹這事兒啊?心裏就有這想法。
後來,我們把這事兒跟鎮黨委説了,得到了鎮黨委的支持,説你這條道是對的,鎮黨委伸出了手來拉我們一把,給了我們部分資金,讓我們把土棚建成磚棚,這是一個,後來我們的黨員在黨代會上也提出了,這路子,不能退,遇到多大困難有我們黨員去做,所以有黨委的幫助,有黨員的支持,有群眾的理解,我們就做到了現在這樣。
【主持人】:我相信在這一段時間肯定還會有很多苦難,哪些困難給您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王連明】:就是我們把棚建起來了,黨員基地的效益也出現了,部分老百姓也認識到了種蔬菜要比種糧強十多倍。但是有部分人就想種棚了,想種棚了,他們實際剛接觸這事兒,在銷售這一塊,在市場這一塊,在他們意識當中還是個零,種菜種出來了不知道往哪兒賣,有的種完這菜,正趕這個季節菜價低,他沒有這個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講菜賣不出去是一個打擊,對我們支部來講也是一個考驗。那時候我們支部的幾個人出錢,也是跑市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的百姓種的是大白蘿蔔,沒少種,當時就賣不出去,後來我們滿市給跑,包括做蘿蔔絲的加工廠,東西是賣出去了,但是比較便宜,我們那時候就商量不能讓老百姓吃虧,凡是種這種大蘿蔔的,我們要保證他有利不賠,這個是我印象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