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正斌
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我國西南冬春乾旱頻繁發生,因此,我們希望各級政府和科研部門重視對乾旱問題的研究和應對,把水資源高效利用落實到田間地頭。
■張正斌
作為一個從事旱地和節水農業研究的科學家,每當看到全國各地受旱方面的消息,就感到心神難安。今年春節回陜西老家看到,黃土高原氣候變暖明顯,冬季下雪很少,乾旱現象普遍發生。特別是看到雲南楚雄已經連續5年乾旱,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受旱枯死,人畜飲水困難,要到遠距離山溝去背水,使得貧困的生活更加艱辛。
雖然我們年年抗旱修水利,但是雲南連續4~5年出現乾旱,我國西北華北等地長期乾旱缺水,我國南北方近年來頻繁出現乾旱,2009年、2010年和2013年三年,我國冬春受旱面積都超過1億畝,説明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對抗旱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及戰略性研究。
用什麼來抗旱,不是靠小區域、短期投資等緩兵之計和應急預案,要靠長期的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建設和普及,進行跨區域、跨流域、跨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各種小中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投資,進行水資源時空調控和高效利用,這樣才能在抗旱防汛、改善人畜飲水、建設美麗中國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雲南旱季和雨季區分明顯,乾旱頻繁發生,但並不是水資源缺乏,三江並流,水資源高效利用潛力巨大。雲南山區丘陵很多,類似北方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很大。冬春乾旱,夏秋多雨,降雨量佔全年的70%~80%以上,但由於沒有系統的水庫(壩)、水塘、水窖等蓄水工程,大量的水資源徑流到異鄉他國。水資源時空分佈和農業生産利用難以協同,實際上是有水乾旱。
科學認識南方乾旱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南方乾旱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南北方乾旱類型不同,影響後果也不盡相同。南方氣溫較高,植物生長髮育早,收穫也早,許多地區多季種植,遇到冬春乾旱,一般就帶來了較大的農業生産和經濟損失。例如,西南冬春乾旱就對當地小麥和油菜等早春作物造成很大的減産,甚至絕收。近日有報道,雲南甘蔗受旱超200萬畝損失近10億元。而北方冬春乾旱帶來的損失就相對較少,因為冬小麥、油菜等生長髮育緩慢,還未返青拔節,因此造成的減産影響小。所以,從作物生長髮育和減少損失這兩個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重視南方的抗旱,以便更大程度地減少作物産量和經濟方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