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劉登亮),4月18日,中國網絡媒體菜鄉行記者來到“中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壽光三元朱村,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在接受中國網絡電視專訪時候表示,農民發家致富離不開勤勞,更要靠農業科技。王樂義説,農民要增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三元朱村的發展經驗表明,村民的勤勞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只有掌握技術,農業産出、生産效益才會提高,農民收入才會提高,才能走上富裕道路。
王樂義介紹,三元朱村1978年整個村集體收入只有17萬元左右,但是到2011年,有的村民通過蔬菜大棚一年收入就接近17萬元。以前種黃瓜一個大棚産量22400斤已經相當高,現在通過選擇好的品種、新的種植技術産量能達到4萬多斤,産量提高了收入自然就跟著提高了。
另外,三元朱村的經驗顯示,農民發家致富跟基層黨支部的支持是分不開,因為單個農戶在籌措資金、抵禦風險、尋找農業技術等方面比較單薄,需要發揮農村黨員和基層黨支部的模範&&作用,要讓農戶看到實際的效益,農民自然就會跟著幹了。1978年9月,王樂義被大家推到了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上,為了讓大家早日脫貧致富。身為村支書的王樂義決定到山東農業大學向教授請教,等到帶上乾糧到了濟南,才發現農業大學不在濟南在泰安。
到了泰安沒想到吃了“閉門羹”,“胸前一塊補丁,肩旁上一塊補丁,腚上還補著一塊補丁。門口老大爺還以為我是個要飯的。”王樂義用濃郁的山東方言跟記者介紹,“我今年已經72歲了,當時憑著年輕人的一股犟勁,門口大爺不讓我進去,我就坐著門口等著。”正是這種山東人樸實執著精神,最終王樂義如願以償的要到了農民發家致富的技術。後來以王樂義為首的村支部又要求黨員幹部&&栽果樹,建大棚,並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支持幫助,從此三元朱村一步步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中國網絡媒體菜鄉行系列報道之“蔬菜大棚之父”王樂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