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輕鬆講科技
管玉芳
好消息!
近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已經國務院同意,並印發給各省。要求加大媒體的科技傳播力,鼓勵媒體多製作喜聞樂見的科技節目,並增加播出時間。
另一條,據説明年的一號文件將把科技納入主題,成為一號熱點!
這兩條消息,對於專門從事科普宣傳的《科技苑》來説,無疑是重大利好。因為我們這塊陣地肩負的社會責任,就是為大眾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如果全民的科學素養都提高了,老百姓就不會在“謠鹽”四起時,出現全民搶鹽的瘋狂局面;有了科學知識,才不會輕信,吃了綠豆、茄子,就能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吃了得癌症的香蕉,人也會得癌症;生吃泥鰍就再也不用看醫生……之所以上當受騙,就是因為我們沒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當全民素養都提到一定高度時,科技才能代替流言,成為人們更加普遍的愛好。
但是,做好科教節目並不容易!怎麼才能做出喜聞樂見的好節目,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讓觀眾輕鬆獲取知識呢?這是我們科教工作者要努力的事。要想讓嚴肅、嚴謹的科技變得不再那麼枯燥、乏味,我們就要學會輕鬆的講訴方式。
一、用故事化的理念輕鬆講科技。
故事化講科技,是《科技苑》提出了好多年的一個理念,這個理念現已逐步滲透到了每個節目中。在講故事的基本功漸漸紮實後,今年的奮鬥目標就是科學、好看。怎麼才能更好看,那就是故事講得生動、有懸念,有矛盾衝突,一波三折,有娛樂元素。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尤其愛聽別人的故事。為什麼別人的故事好聽?因為我們不熟悉,甚至和我們日常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反差。我們永遠對不了解的新鮮事感興趣,這就是人的好奇心理。而且,這種好奇心是打小就有的,我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中長大的,骨子裏天生就有對故事的眷戀之情。節目中有故事,有娛樂,就符合觀眾的胃口。
可是,科技的故事不同於生活中的人和事那麼感性,也不同於商場中的財富故事,大起大落地讓人揪心,怎麼才能讓科技的故事更好看呢?那就是要讓科技事件化。比如説,結果多年的老桃樹要狠剪這個技術,常規的科教片,我們只需老老實實地説這樣的桃樹應該怎麼剪,剪時要注意的事項,一、二、三條説清楚就行了。這樣講,就是平鋪直敘,沒有起伏,而且只見技術不見人,顯得冷冰冰,對觀眾的吸引力就會差一點。怎麼把這個技術故事化呢?我們可以這樣開頭:一夥人在一個桃園裏發生爭執,吵得不可開交,一個農戶執意要用鋸給樹來個大手術,而另外那些圍觀的農戶卻認為這麼大動干戈會傷了樹。那到底是該砍還是不該砍呢?這樣就把要講的技術變成了一個事件,先擺出現象,而且設計了懸念。然後讓專家來分析,怎麼做是對的,科學道理是什麼?怎麼做是不對的,這又是為什麼?這不就把一個冷冰冰的技術,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科教故事了嘛。
如果故事裏不光有人有事,而且還是好玩的事,有趣的人,那就更能牽著觀眾的鼻子走。而我們編導要做的,就是在這些故事中,巧妙地融入科普知識,在引人入勝的前提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長了知識,然後,在恍然大悟中,獲得愉悅的享受。要麼,會心一笑;要麼,在心中直呼過癮、解渴。原來,玉米長鬍子是為了便於交配;芒果皮上長的黑斑,是因為剪果不當,被流出的乳膠毀了容……這,太有意思了!
寓教于樂,這種在輕鬆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帶來的愉悅,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是高層次的,是長時間的享受,甚至是能改變人命運的。相比于那種無厘頭的純娛樂,只是讓人看時嘻嘻哈哈,看完就完了,關了電視可能啥也記不住。那樣的搞笑是低層次的,只是瞬間的快樂,是短暫的。所以,娛樂沒有錯,關鍵是要把握好度。
二、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輕鬆講科技。
用大白話講科技,在《科技苑》,這叫科學翻譯的理念,也就是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把難理解的科學道理,深入淺出地説明白。大道至簡,這句話我們常挂嘴邊卻常做不到。有些老人家,一輩子沒上過學,卻能用最簡單的大白話,説出最深奧的人生哲理,其實,那才是大智慧,可以説是達到了至高境界。舉個例子:倪萍的姥姥曾對她説:“人哪,就是穿著棉襖盼著裙子,穿著裙子又想著棉襖。要不是這些人在家等著你,你在電視上興許就不會説人話了。”明白姥姥的意思了吧?這是對倪萍主持風格的高度評價:説人話。
給凡人做節目要説“人話”。而有些編導卻覺得這種語言太直白了,一點不藝術,沒有美感,我説的文縐縐的,多高雅啊。其實不然,大俗的就是大雅。電視是做給老百姓看的,就要用老百姓的語言。現在都微博時代了,想想那些粉絲多的,訪問量大的微博,一定是用最直白、最簡潔的語言,表明了態度和觀點。如果你説的都是官話、套話、大話,一定是沒人看的。為什麼官話、套話、大話沒人聽,不入耳,就是因為這些話抽象,聽了以後沒概念,不能在腦海裏還原成具體的形象,所以記不住。而生動的白話,字裏字外都是些人人都明白的理兒,家家都遇上過的事兒,好理解,不用動腦子就能聽懂,而且活靈活現,如身臨其境。尤其一些俗語、俚語,都是民間經過成千上百年的積澱,高度概括出來的,用好了,那就是點睛之筆。比如説,“丟人現眼”這個詞,倪萍的姥姥是這麼説的:光著腚推磨,轉著圈丟人。怎麼樣,形象吧,一下就記住了吧。
講大白話,不光老百姓聽起來輕鬆,好懂,而且還顯得親切,能一下子拉近和觀眾的距離,特別容易産生共鳴。例如,有一次和同事一起看日本地震的報道,內容是震後核電站被毀,供電不足,需要分時分片限電,這樣市民就覺得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因為他們平時用電根本沒有節制。片中記者用了一個詞,她説東京市民平時用電“用叉了”,當時幾個同事一下就激烈討論起來了,因為這個詞太形象了,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用叉了”是方言,意思是毫無節制,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可是,如果當時記者就正正地説,平時的用電量特別大,那我們肯定聽完就過去了,大家不會同時對這個詞點評。因為特別大到底是多大,沒概念,而用個“叉”,大家就明白了,那是特別奢侈,到了浪費的地步。
《百家講壇》播過一個系列節目《大國醫》,這就是一個喜聞樂見的好節目。節目中很少有電視語言——畫面,只是偶爾插一些圖片,大多數是羅大中一個人站那講。這樣的節目能做到讓觀眾一天不落地到點就收看,關鍵的原因,除了故事吸引人,另外就是語言生動、鮮活,常用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蘿蔔白菜來打比喻。比如説,“急於止咳,這是一個誤區”。羅大中是這樣闡釋這個觀點的:“其實咳嗽是人體的正常反應,在患了外感的時候,外邪的來襲是主要問題,而咳嗽是人體想要把外邪排出的一個反應。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咳嗽,就覺得不得了了,一定要止咳!於是買來了好多的止咳藥,這就是舍本求末了,好比著火了,你不去滅火,反而看著濃煙,拿扇子想把濃煙扇散。這個比喻大家一定要記住,否則很容易犯錯誤的,此時應該滅火,而不是散煙,火滅了,煙自然就散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西醫止咳,用了很多阻斷神經傳遞的藥物,這等於就是:敵人來了,前線戰鬥激烈,可是你自己對激烈的戰鬥感到害怕,就把前線和後方指揮部的電話線自己掐斷,然後告訴指揮部平安無事。還有的中醫,急於止咳,用了很多降氣的藥物,什麼沉香的,還有用收斂的藥物的,什麼訶子啊,結果把邪氣閉在裏面了,都是犯了這種錯誤。”網友給羅大中的評價是:用網絡的語境,詮釋了中醫深奧的道理。甚至很多人看完這個節目都喜歡上了中醫,買來片中提到的中醫書籍,潛心閱讀、研究。
三、圍繞興趣點輕鬆講科技。
種好、養好一樣東西,從小到大,需要方方面面,很多技術點才能實現。但我們做節目時就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講就等於什麼都沒講,因為看完可能什麼都記不住。怎麼取捨呢,一定要保留和主題相關的興趣點。只有觀眾感興趣的,他才能堅持看下去。只有觀眾看進去了,了解了,應用了,受益了,我們就達到傳播的目的了。不然,人家不感興趣,壓根就沒看,你的選題再重大,傳播率為零,那又有什麼意義呢?科教節目不等於教學片,不像是在課堂,學生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我們做的是和純娛樂節目同一評價體系的電視節目,觀眾沒興趣早就換臺了。再説了,即便是上課,也要講得輕鬆,有意思。大家都當過學生,那些課堂氣氛活躍,講得生動有趣的老師的課才深受學生歡迎,而那些一板一眼,照本宣科的老師上的課,相信很多人都不愛聽。做節目也是同樣的道理。
科教節目的興趣點怎麼選呢?首先要選反差大的。那些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截然相反的知識,觀眾是非常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前幾天我們做了一個節目,是講龍眼今年春季遭遇低溫乾旱,結果氣溫回升後,就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農戶都覺得花多了好呀,結果多,産量就高嘛。可專家説這是假象,花多了對生産反而不利。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反差,通常,大家會對這樣的知識感興趣。其次,興趣點要選那些天天見,但熟視無睹的。從小就知道結論,但不知道其中的奧秘。比如豬為什麼長得快?公雞為什麼要打鳴?馬為什麼無夜草不肥等。另外,觀眾容易感興趣的,就是壓根不知道的知識。還有,要選那些時效性強的,生活中剛剛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西瓜爆炸後,馬上播出有關膨大劑的節目,那關注的人一定多。而且這種時效的關聯度越高,收視率就越高。我們曾做過一期《鹽的身世》的節目,首播時正趕上日本地震,結果大家都在看有關地震的報道,那一期收視率就不高。而到了第二周,由於謠言,社會上出現搶鹽現象時,我們重播了這期節目,因為時效性強,收視率馬上就大幅提高。由此可見,正在發生的,對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人們對它感興趣。
其實怎麼選興趣點,自己有一個經驗,就是到了拍攝現場,和專家初步溝通後,第一時間,你最感興趣的,你最想了解的,那也一定也是觀眾感興趣和最想知道的,因為人性都是想通的。編導的第一感受很重要,如果你抓住了,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了,那一定容易和觀眾産生共鳴。
當然,把節目做得輕鬆,好看還有很多元素,但大體上只要把好玩的事,有趣的人,有意思的知識點能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信這個節目一定是個讓人看著不累,喜聞樂見的好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