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10:4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CCTV-科技苑
在選定黑毛色的同時,科研人員還著手建立新品種的核心群,也就是要給新品種建立一個小型的社會,其中要包括8——10個不同血統的家族,這樣,才能避免近親繁殖造成退化,保證新品種種群的穩定性。在這項工作中,這種公豬和種母豬的選擇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種豬的第一次挑選是在70日齡的時候,主要的項目是稱體重。不同品種的豬體重標準是不一樣的,平均來説,這時候母豬的體重要達到18公斤以上,公豬20公斤以上。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小豬,就會被淘汰。
到4月齡的時候,進行第二次挑選,這次的體重標準是45公斤以上。
種豬長到6月齡左右就基本上成熟了,接下來可以配種了。這第三次選擇就在配種之前進行,項目比前兩次要多。
第一是測體重:公豬體重基本都在65公斤以上,而母豬體重要偏大一些,一般在80公斤左右。
第二是測體尺,包括體長、體型長、胸圍、腿臀圍、體高,一共五個指標。
還有一個項目——測背膘,也就是測豬背部的脂肪厚度。這脂肪的厚度和豬的繁育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長得太胖,繁育能力就會下降。所以這次挑選,必須把比較胖的豬挑出來,方法就是用背膘厚度測定儀來測量。背膘厚度測定儀的原理有點像醫院裏的B超儀。把豬的背毛剪去,刮乾淨,再涂上潤滑劑,然後把背膘儀的探頭放上去測量,就可以得到這頭豬的背膘數據了。留作種豬的公豬,背膘要在2-2?6?15厘米,母豬不大於3厘米。
在規模化養殖場裏,經過以上幾次挑選合格的公豬和母豬,就成為種公豬和種母豬,開始執行配種任務了。如果是地方品種的保種場,這些公豬和母豬還需要再經過一次挑選,那就是看它們的繁育能力。這繁育能力,必須通過它們的後代來看,而且公豬和母豬的選法不一樣。
種母豬要看它生的前兩窩小豬,如果每窩的小豬都低於6頭,母豬就必須淘汰。種公豬的選擇,要看它的配種幾率。當一頭種公豬連續配種30窩以後,計算30窩小豬頭數的一個平均質。産仔的平均值低於7頭的公豬,也要被淘汰掉。
經過層層選拔,科研人員給大河烏豬建立起了比較穩定的核心群。後來,這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被定名為“大河烏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