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2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科技苑
以小為貴的黃辣丁。
四川成都市的新津縣盛産各種河鮮,名優水産品的品種能達到20多個,其中銷路最好的就是黃辣丁。不過,在當地也有個奇特的現象,不管是收魚的,還是養魚的都清楚,這黃辣丁賣的好不好,不是看肥瘦,而是看個頭兒,個頭兒小的黃辣丁反而最搶手。新津的黃辣丁個頭兒也就10厘米左右,巴掌大小,一般一兩左右就上市了。經銷商每天上千斤的買,不是把這小魚拉走做什麼飼料去,它可是當地著名的一種美食。
這種魚並不是是長不大的魚,天生就這麼小,在當地叫黃辣丁,學名叫黃顙魚。黃顙魚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養殖,不過在外地,這種魚一般要養到一斤半到兩斤才上市銷售,而成都的新津縣卻只讓它們長到一兩左右就上市,份量相差了十多倍。之所以不讓它長大就上市,其實是因為在新津人們早已形成了吃小魚的習慣,越吃人們越覺著這種小魚鮮美,肉質細嫩,所以多少年來也不讓黃辣丁長大。
在新津,金馬河、西河、南河等交匯于岷江幹流的行洪河道,這裡自古漁業發達,盛産黃辣丁。小小的黃辣丁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而特別的水域環境也讓新津黃辣丁具有了不一樣的內在品質。水域裏生長著各種浮游藻類和原生動物,豐富的天然餌料、良好的水源環境,讓新津黃辣丁更加好吃,營養成分也更高。經檢測,新津黃辣丁所含的蛋白質、谷氨酸、賴氨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比外地黃辣丁更高;鐵含量約是外地黃辣丁的1.5~2倍,所以這種小魚不僅肉質更細嫩,味道也更鮮香濃郁。
特殊的水源條件,讓小小的新津黃辣丁也變的特殊起來,吸引了不少食客。時至今日,主營這種小魚的餐館就達到了300余家。
人工馴化黃辣丁,從飲食開始。
由於野生的黃辣丁數量本來不是很多,再加上一些漁民的過度捕撈,導致河裏的黃辣丁越來越少。想要滿足人們的胃口,黃辣丁一定得靠人工去養。其實,在新津,不少搞過水産養殖的人都動過這樣的心思。
養魚先要有魚苗,魚苗是種魚生的。還沒人養過的黃辣丁,就必須從養種魚開始,經過人工繁育,獲得大批量的種苗。2000年,新津縣的黃文開率先搞起了繁育工作,他從江河裏打撈上野生黃辣丁,作為親魚進行培育.。可剛到池塘裏的黃辣丁,不僅變得消瘦,而且還有一些生病,甚至出現死亡,最終所剩無幾。
為了讓黃辣丁親魚能順利的吃上人工飼料、儘快適應池塘生活,黃文開決定一開始就從它們的飲食上進行馴化。
千難萬阻的取精之路。
黃文開通過馴化,讓江河裏野生的黃辣丁逐漸適應了池塘裏的環境,不過,池塘裏培育親魚只是人工繁育黃辣丁的第一步,要想獲得大量的魚苗,産出更多的新津黃辣丁,就需要得到黃辣丁的精子和卵子,進行人工授精。然而,黃辣丁特殊的生理構造讓黃文開的繁殖工作變得複雜起來。
給黃辣丁選好鄰居,增殖放流,産量有保。
人工繁育黃辣丁的成功,出苗率的大幅度提高,給當地眾多養殖戶發展新津黃辣丁這一特色水産建立了基礎。都説好水出好魚,養魚先養水,為了養出高品質的新津黃辣丁,當地養殖戶儘管守著水質清新的江河水,可還是下功夫在養水上做起了文章。
陳加明是新津縣第一批養殖黃辣丁的養殖戶,2002年,他往池塘裏投放黃辣丁魚苗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池塘里加入新成員:花鰱、白鰱。此外,吸取了以前的教訓,陳加明更加重視這一塘的水,在水面上還培育起了一些植物,水葫蘆便是其中的一種。
目前新津天然水域黃辣丁數量得到了明顯增加,2009年天然捕撈量達到了約300 余噸。就在今年,新津黃辣丁已經作為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進行了申報,這種特色小魚兒不僅遊進了四川周邊地區,而且還遊到了北京、上海、重慶、雲南等更多地方。
更多資訊編輯短信FT發送到10663355訂閱《科技苑》手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