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由省水産技術推廣中心研發的 “蝦稻生態種養技術”通過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鑒定,獲得一項國家專利授權,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評價説,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有望破解小龍蝦個頭小、苗種不足兩大 “瓶頸”難題,有力助推我省小龍蝦産業發展。
蝦稻生態種養技術使單一的“蝦稻連作”模式發展成“蝦稻連作+蝦稻共作”模式。5月份,對稻田中的小龍蝦捕大留小,耕作前,將田裏的水放淺,讓留下的小龍蝦進入環溝,然後整天插秧。待秧苗活蔸後,再慢慢往田裏灌水,小龍蝦進入田中與水稻共生互利:稻田裏的雜草、害蟲成為小龍蝦的食物,小龍蝦排出的糞便可作為水稻生長的有機肥。
“目前,我省小龍蝦捕捉時間集中在4~5月份,由於生長時間不足等原因,上市的蝦子七成規格都不大,且瘋搶資源的情況隨處可見。”省水産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馬達文説,蝦稻生態種養技術可讓小龍蝦全年候生長,實現均衡上市。以後,不僅小龍蝦資源緊缺的現狀有望改善,“蝦米”們還可以4~9月份都吃到大規格的小龍蝦了。
此外,該技術解決了在稻田中給小龍蝦留種保種的難題,可讓蝦農自己繁育蝦苗。馬達文介紹,他們在2000畝稻田中進行了試驗性養殖,結果蝦苗不僅能自給自足,每畝稻田還能向社會提供50公斤優質蝦苗,水稻産量也穩中有增,畝産純收入近3000元。為了防止近親繁殖引發苗種退化,該技術要求,每三到五年,在稻田中補充一些小龍蝦親本。
“通過小龍蝦吃掉部分雜草、害蟲,可減少稻田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既降低了蝦農的投入,還能提高稻穀品質。”馬達文補充説。
據了解,該技術自2010年開始研發,目前已成熟,明年將向全省推廣,蝦農在應用中,不需要增加成本,只需掌握田間工程和小龍蝦留種保種技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