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廣元市青川縣馬鹿鄉衡柏村九組,一位曾經靠打漁為生的村民,修建養殖場,引來山泉水,發展大鯢養殖産業,如今年收入逾千萬,演繹了一段財富傳奇。
5月2日,記者來到青川縣天和大鯢生態養殖場,向傳奇的創造者——40歲的村民王光模,討教他的財富秘笈。
秘笈一
倣生環境 專家護航
2001年,王光模成立了青川天和大鯢養殖場發展有限公司,開始馴養大鯢幼苗。
“娃娃魚對水質要求特別高,用山間泉水,與娃娃魚的生長環境完全一致,才能保證娃娃魚的質量。”王光模説,這裡山洞的清泉四季不斷,始終恒溫在12度,他在洞口砌了一個一米見方的水池,使用了10多年,至今裏面仍然沒有一點水垢,可見水質之好。
2011年,他聘請四川農業大學名優水産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幫助設計規劃,在自家的坡地上,平整出一塊15畝的平地,自籌資金650萬元,建起了500平米的幼鯢養殖池、500平米的室內種鯢孵化池、1340平米的商品大鯢池和2500平米的倣生態繁殖池。
按照專家要求,王光模的養殖基地採用了室內工廠化、立體型和室外倣生態的喂養模式。
秘笈二
建野馴池 保持野性
王光模用大盆從室內養殖池端來一條5斤多重的種魚,剛一放進室外的野馴池中,一條2寸多長的小鯽魚剛好游了過來,它猛地一口咬去,直至小鯽魚死去,娃娃魚才松口。
“娃娃魚都是晚上天黑了才進食,現在太陽光強,它即使咬死了也不會吃的。”王光模用棍子想把這條娃娃魚挪動一下,它突然轉身,對着棍子就咬了下去。
這種野馴池也是王光模的獨創,他修建了一排共15個野馴池,每個長1.22米,寬2.44米。中間2米對寬的水池內流水不斷,水深20公分,是 晚上娃娃魚出來覓食的場所,而水池兩邊各1米則是娃娃魚的“休息室”——上邊用石板蓋嚴,洞口水深15公分,呈斜坡狀,留有半米左右的沙石地。“娃娃魚晚 上吃了東西就在沙石地上休息,白天它們一般在洞內休息。”
“只有這樣,才符合野生娃娃魚的習性,産出的娃娃魚幼仔也才有野生娃娃魚的習性,抗病性也強。”王光模説,從開始養殖娃娃魚至今,他還從未使用過藥品、人工餌料,而他養殖的娃娃魚也從未出現過病症。
秘笈三
野生種魚 抗病性強
為了保持娃娃魚的野生習性,王光模所有的種魚都是産自青竹江、嘉陵江流域的野生娃娃魚,他花了整整13年,也只尋覓到種魚61條。
王光模帶着記者輕手輕腳走進室內大鯢飼養池,借助昏暗的燈光,記者見到每排房內都有兩排水池,每個水池內都養殖着娃娃魚,有的池子僅有一條,有的養殖兩條、三條,而最多的卻有20多條。
“這些娃娃魚都是按照大小喂養的,分開後便於投食。”為保證娃娃魚的品質,王光模不僅使用山泉活水飼養,喂養的食料也全是青竹江內的小魚、小蝦、螃蟹,因而每條娃娃魚都是體格健壯,異常兇猛。
“那條2斤多的娃娃魚要單獨喂養,只要它跟別的娃娃魚在一起,就要打架,幸好我們都是倣生態養殖,娃娃魚體質都很好,即使把腳咬斷都能自行治愈。”王光模説。
2012年,王光模終於申請到了 《水生野生動物馴養證》、《經營利用許可證》,第一次將自己養殖的部分娃娃魚變成了現錢。“去年下半年,我就賣了300多條3斤以上的二代種魚,每條2萬 元;賣了1000多條2斤以上商品魚,2000元一斤;賣了700多條小魚苗,一條也在1000元以上。總共賣了1000多萬元。”王光模説。
品質好自然買的人多,陜西、江西及省內綿陽、德陽、安縣等周圍市縣的養殖場都瞄準了他養殖的娃娃魚。但是由於僅僅只有兩對種魚産仔,而去年産仔也僅僅才1000多尾,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