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陽春時節,鳥語花香,生機盎然。3月29日上午,位於防城港市防城區防城鎮城東村的民富食用菌生産基地內,劉一良帶著幾個工人剛採摘了幾大筐鳳尾菇和袖珍菇,準備送到市場上去賣。
80後的劉一良,今年剛好30歲。農村家庭出生的劉一良從小就對農業方面的技術饒有興趣,那年高考,電子信息專業炙手可熱,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項冷門專業——特種植物種植。
2006年大學畢業後,劉一良進入桂林的八桂田園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培育工人。幾年下來,熱愛種植的他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在外面打工總不是事,有技術了,就想自己回家鄉做。”2009年底回家過春節,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劉一良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本土比較熟悉,成本又低。”劉一良認為,防城港晝夜溫差大,又是甘蔗生産地,甘蔗廢料充足,非常適合蘑菇的培育。這些優勢更是堅定了他的自主創業信心。
於是,找地皮、籌集資金、搭棚、買設備、進料、請工人……2010年初,在緊張的籌備和農村經濟扶貧開發政策的支持下,劉一良擁有了自己的生産種植基地。
自身有技術,做起來便得心應手。一年10萬包左右,一包平均生産1公斤,1公斤以8-10元的批發價賣給周邊的市場,年底一盤算,除去成本,8畝地竟然有了近20萬元的收入。這無疑給了劉一良更大的信心和鼓勵。
將拌好料的甘蔗渣裝袋、壓縮、高溫消毒、接種、上架、養菌、收菇,劉一良熟練地介紹著種植蘑菇的過程。“需要注意的一個是發酵的火候,一個是接種的速度,最重要的一個是消毒。”劉一良説,種蘑菇,説難也不難,可説容易也不容易。“這個也是看季節的,季節變化的時候産量就高,好的時候每公斤可以賣到20元。”劉一良説,平均兩個月收一次菇,一個月平均有兩萬元的收入。
“我現在用的是半自動裝料機,效率太低了,準備換一個全自動的機器,省時、省力、又省成本。下一步我也打算再擴大種植面積,增加一些菌類品種,再培育一部分木耳和靈芝,讓全市人民都吃到我種的蘑菇。”説起自己的計劃,劉一良信心滿滿。
“種蘑菇最重要的就是細緻和耐心,我覺得這就像我們做人和幹事業一樣,都需要細緻和耐心。”劉一良説,這些年種蘑菇,他用自己的蘑菇“定律”種出了自己的人生。
2012年,劉一良獲得了“廣西食用菌種植標兵”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