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物名片
楊昌林,宣漢縣三墩土家族鄉大窩村村民,土家族,“80後”。2002年,他利用打工的積蓄返鄉創業,創辦了宣漢縣昌林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宣漢縣龍森中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他帶領三墩土家族鄉10個村的2000多戶藥農搞中藥材種植,如今中藥材種植面積總量達到40000多畝,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創造了高海拔貧困地區“群雁高空展翅飛”的群富奇跡。楊昌林因此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今年初更是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人”榮譽稱號。
創業故事
3月19日,經過將近3個小時盤山碎石路的顛簸,記者來到了平均海拔1800米的宣漢縣三墩土家族鄉大窩村,見到了該村的村文書楊昌林。見到楊昌林時,他一邊不停地接著電話,一邊指導村民栽種中藥材,忙得不可開交。他就是當地有名的“楊老闆”,更是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人”。
返鄉創業,想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身揣500元,麻起膽子闖成都找銷路,最終引來客商的“橄欖枝”】
2002年,楊昌林回到家鄉——宣漢縣三墩土家族鄉大窩村。看著鄉親們依舊是靠馬托背扛,上下山買賣中藥材,自小就有股子衝勁兒的他,決定要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那年的冬天,敢想敢幹的楊昌林卯足了幹勁兒,先用打工積攢下來的3萬元,承包來村裏荒廢許久的2000畝村辦藥場,後又請來村裏的勞動力開荒復耕。但衝動的他發現,雖然採挖出3萬多斤陳年大黃、雲母香和天麻等中藥材,但卻沒有銷路。同時,刨除土地承包費後自己只剩了500元,想要付清村民開荒復耕的工資,顯然是不夠。
就在楊昌林左右為難時,有朋友建議他:“你咋不去成都的中藥材展銷會上試試,那裏好多客商爭到要藥材。”得到這個消息後,楊昌林身揣500元,麻起膽子買了去成都的火車票。幾經輾轉,擠進了當時正在舉行的 “川渝陜中藥材洽談會”,還學著別人印製了中藥材宣傳單。誰知,這一招果然收到了奇效,眾多成都、重慶、西安的客商紛紛拋來橄欖枝。“當時成都有個大老闆,擺了40萬元現金在我面前,要馬上收購我的‘老藥材'。”
就這樣,本是舉步維艱的楊昌林,不僅付清了村民的工資,而且還賺了十幾萬元;更重要的是,這次的“宣傳”引起了川、渝、陜等地客商對大窩村中藥材的關注。
甩開膀子幹,一人致富了不算富
【為發展謀轉機,自費修路7.8公里,化零為整搞訂單農業】
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楊昌林,並沒有停下腳步。他發現,這麼多年來影響村裏中藥材銷路的最大問題,就在公路上。2010年夏天,他利用自己賺來的錢,再東拼西湊了60萬元,請來工人為村裏打通7.8公里的通村山區路。人手不夠,楊昌林就經常拿著榔頭、鐵鍬,光著膀子,加入施工隊伍。
2010年底,路通了,大窩村終於迎來了新的轉機。“這是我發展中藥材的第二個轉捩點。”楊昌林回憶説。不僅如此,在楊昌林心裏,還有更大的打算,“一定要改變村民們習慣的零散種植,要發展適應市場的規模化訂單農業。”因為在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初期,由於零散種植,市場信息不對口,導致當地很多村民賠了不少。於是,楊昌林又和高校搞起了院校合作,請專家做市場行情分析預測,市場品種需求報告等,並以此為依據,一邊擴大種植規模,一邊隨市場變化而變化,搞起了訂單農業。
如今,整個三墩土家族鄉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萬多畝,輻射周邊大窩村,小平村等10多個村組,2000多戶藥農,藥材品種涵蓋厚樸、木香、天麻、大黃、黨參、趕黃草、紫菀等20多個品種,並與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的客商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藥農們不僅富裕了,而且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致富錦囊
發展中藥材種植:規模化+訂單式
經過多年市場歷練,楊昌林認為,要想搞好中藥材種植,首先必須上規模,因為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現在村裏的雲母香,年産量達到2000多噸,佔到全國比重的1/4,很多客商、企業都是主動上門找我們簽合同,這就是規模化農業帶來的效益。”楊昌林説。
其次,要搞清市場需求。還是以雲母香為例,如果沒有市場需求,年産量2000多噸就只是一組數據,一旦滯銷,全都爛在地裏。因此,要打好提前量,搞訂單農業。而要搞好訂單農業,就必須跟院校合作,請專家來做市場預測,需求分析,制定標準化、規範化的種植等等,才能達到效益和質量的雙結合,最終才能夠把中藥材種植的風險降到最低。
專家點睛
産業發展要跟資源開發結合起來
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小琪:
類似楊昌林所在的邊遠鄉鎮,一定要打好生態牌,産業發展要跟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結合起來。邊遠鄉鎮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在發展過程中要以産業化的觀點來認識問題,不能有“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思想。宣漢縣三墩土家族鄉臨近百里峽風景區,自然風貌良好,有很好的生態資源,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和産業發展的平衡關係。
同時,還應該把品牌培訓作為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要從産品品牌做起,可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品牌建設經驗;其次是抓好行業品牌,選擇好産業內突出一點作為當地整個行業的重要支撐點;最後是區域品牌的建設,要積極地爭取一些區域性的品牌,將區域品牌知名度做大,進而達到發展,做強區域經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