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3月19日,春寒料峭。在安陽縣韓陵鎮梨園村北,一棟棟大棚整齊排列著,筆者掀開厚厚的一層棉門簾,再撩起一層塑料簾,才進到蔬菜專業戶李光福家的大棚內,就感到一股濕潤的熱氣撲面而來,只見一排排綠油油的西紅柿秧根莖粗壯,白色尼龍繩引導著莖蔓向上生長。“看著村裏的大棚越來越多,有活幹,有錢賺,俺特別高興。”正在打理柿秧的李光福忙擱下手中的活,笑著説,“西紅柿一紅,俺就想笑。哈哈,這好日子,特幸福。”
“現如今,這些柿秧比啥都金貴,照顧它們比照顧自家的孩子還上心。”一説起西紅柿,李光福的妻子張桃花滿臉笑意,她一邊給柿秧打著杈,一邊説,“老李搞溫棚20多年了,當初在棚裏試種過黃瓜、蘑菇,最終選了以西紅柿為主的種植模式。”
起初,李光福通過自製模具來節省開支,與直接買柱子、拱桿相比,每畝可節約2000元左右。“過去大棚西紅柿的産量不太高,一年下來,也就收入8000元左右。”老李説,為了提高産量,他整天待在棚裏觀察苗情、果情、墑情,測量溫度,沒日沒夜地潛心鑽研,最終掌握了納米863、配方施肥、整枝打杈等技術。通過這些技術,他成功地讓西紅柿産量提高了一倍,生長期延長兩個多月。為此,他還被周邊菜農稱為“李大棚”。張桃花説:“經過老李指導後的西紅柿産量高、病害少、採摘時間長,一年到頭,能幹10個多月。”
“早上得掀草氈,白天得管理,晚上得蓋好保暖,一天忙下來,真的挺累。”李光福雖然嘴上喊累,但卻掩飾不住一臉的興奮,“搞大棚得靠技術,如果管理妥當,效益還是很可觀的。”他扳著指頭,給筆者算了一筆賬:“1畝大棚西紅柿産2萬多公斤,按1公斤1.4元計算,1畝能收入2.8萬元,除去建棚、育苗、管理、人工等費用,收入在1.5萬元左右。雖説價格有波動,但到頭來一算比種玉米、小麥強多了,比外出打工也划算。”
“背靠大樹好乘涼。自從搞起大棚西紅柿,通過合作社統一供種、管理、銷售,大夥的腰包都鼓了起來,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棚裏,55歲的陳鳳茹正忙著夾棚膜,談到如今的生活,她樂得合不攏嘴。三年前,李光福註冊成立了梨園蔬菜專業合作社,有力地促進了西紅柿品質的提高,效益也跟著增長,帶動150多戶菜農發展大棚蔬菜400多畝,年産值 700多萬元。“我們的西紅柿減施化肥、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不是催紅的,而是自然長熟的,口感好、色澤好、品質好,在市場上挺暢銷。”用李光福的話説,東西吃著健康,結得再多也不愁賣。接過話茬兒,張桃花在一旁説:“説句心裏話,種糧、種樹都有補貼,上級若是能出臺扶持政策,種菜也給點補貼,菜農們幹勁兒就更足了。”
“西紅柿紅了,日子火了。鄉親們種植大棚蔬菜富起來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準備回來建大棚種西紅柿呢。”談起下一步的打算,老李信心十足地説,“俺從心眼兒裏感謝黨的好政策,今後得甩開膀子大幹,從土裏挖金,打算走綠色食品這條路,再建100棟棚,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瞅機會註冊個商標,帶動更多農民早日實現西紅柿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