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不久前第一個領到合肥市家庭農場營業執照、成為全市第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農場主”的廬江縣同大鎮連河村潘英友稱,他承包的1260畝土地已基本實現糧食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生産經營。他自信地説,今年能賺一百萬元。
土地承包從44畝到1260畝
同大鎮是典型的江淮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然而隨著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種田”顯得越來越沒有“錢途”,於是,很多農民外出打工,田地撂荒。
潘英友也有過出去淘金的經歷。他覺得外出打工也只能混飽肚子。於是,他的眼光盯上了這些撂荒的田地。
2002年,潘英友挨家挨戶跟村民商量,簽約承包了44畝田地,開始嘗試大規模種植。他清楚地記得,當年畝産只有七八百斤,産量低、效益差,年終一算還虧了好幾千元。於是,他一方面請教有經驗的種植戶;一方面請求縣、鎮農業部門農技專家幫扶。直到2005年,他才扭虧為盈。從此,他通過土地流轉,開始擴大種植面積。
最近幾年,潘英友更新了優良品種,對1260畝租賃耕地實行“一麥一稻”的種植模式。去年,潘英友午季收穫了80多萬斤小麥,秋後入庫了136萬斤水稻。除去農民工資、生産資料、承包費用,他凈掙了40多萬元。
自信今年一定能賺一百萬
不久前,潘英友領到合肥市具有法人資格的家庭農場營業執照,成為合肥市第一位家庭“農場主”的名號。他的勁頭更足了。
“今年,縣裏還要在這為我新建一座水稻工廠化育秧廠……”潘英友告訴記者,作為全省種糧大戶,他早就想成立家庭農場,但受政策限制,一直未能如願。
“現在好政策有了,我能做的就是多幹活,爭取多打糧食,今年一定要凈賺100萬元。”他表示,近期將新上糧食烘乾和倉儲項目,從單一的糧食種植型農場,轉變為代農育苗、機插機收、糧食烘乾、代收代銷等綜合型農場,延伸産業鏈,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