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曲折的巷道、潺潺流水、田田蓮葉,台灣台中市後裏“親泉農場”幽靜的讓人訝異。80後的王莉鈞為尋回“舌尖失落的記憶”,在這打造了台灣最早的大閘蟹養殖場。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短髮、卡其褲,31歲的王莉鈞是悉尼大學的化工碩士,父親是有線電視股東。6年前,她覺得離家多年跟爸媽關係好陌生,決定辭職回台灣創業。富家千金卻選擇了最不像富家女的創業路─水産養殖。
“今年怎麼沒吃大閘蟹?”印象中,每年中秋後,廚房就瀰漫蟹香,父親尤愛肥美蟹膏。回台灣那年,才知對岸的大閘蟹沒有通過藥檢,本土又沒人養,早就沒得吃了。
“台灣沒人養,養活一隻就算成功。”為尋回舌尖的記憶,王莉鈞動念養大閘蟹,上網搜尋資料,還跑到大陸取經。
她説服父親,第一年投了4萬尾蟹苗。“文獻上説,螃蟹日落會浮出水面,我天天在池邊等,什麼也沒看到,蟹苗是死是活?根本不知道。”
她壓抑着疑惑繼續喂蟹,有天池面漂滿密密麻麻的“小”閘蟹,“動也不動,莫非都死光了?我撈起來觀察──咦!是蟹殼……原來這就是論文寫的脫殼”。
“大閘蟹還活着!”王莉鈞大感振奮,但年底收成時,4萬尾蟹苗只養活2000隻,每只重不到3兩。
王莉鈞讀遍文獻,大閘蟹養殖收成率是7成以上,“台灣環境不同,至少該有5成吧?”結果養到第6年,也只勉強達到3成,原因出在用藥。
化工專業的王莉鈞很清楚用藥的優劣,但她堅持原則,“養出無毒的好東西,讓爸爸、消費者吃得健康。”
親泉農場的大閘蟹上市後,帶動本土大閘蟹養殖風,半路殺進水産業的王莉鈞看似成功,但她尋找無毒本土蟹的路,依舊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