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現在正是幹池、放養的時候,按照蟹苗、蝦、魚苗的順序依次放養,魚的品種有草魚、花鰱等。”眼前的顧阿月個子瘦小,臉龐呈健康的小麥色。説起自家的魚塘,她的眼睛亮亮的。
顧阿月的魚塘位於沙家鎮沙南村。走進她家的魚棚,只見裏面收拾得乾乾淨淨,還有空調、衛生間,儼然一個“小家”。事實上,顧阿月和她丈夫高小元大多數時間都守在魚塘邊,魚棚的變遷折射著他們奮鬥的歷程。“最初是兩間茅草棚,1998年蓋了兩間瓦房,現在這兩間又是新建的了。”顧阿月説。
今年48歲的顧阿月1994年從針織廠退出來後,與丈夫承包了100多畝土地,當上了種田大戶。3年後,顧阿月利用8畝荒廢河溝,又開挖了14畝魚塘,開始了水産養殖。雷雨天魚兒容易缺氧,顧阿月每天傍晚、半夜巡池兩次,防止“泛池”。如果第二天要捕魚,當天再晚也必須要幹池,兩隻水泵一起開足馬力抽水,顧阿月一邊清除水泵口的垃圾,一邊控制池內水位,整夜都不能睡。夏天,蚊子嗡嗡作響;冬天,池水冰冷刺骨,這些她都熬過來了。
常規養殖的魚賣不起價,飼料成本卻連年上漲,政府引導養殖戶調整水産養殖結構,顧阿月開始嘗試河蟹養殖。養蟹與養魚不一樣,設施投入、苗種來源、水質管理、投食用藥等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顧阿月一邊虛心向周邊有經驗的養殖戶學習,一邊積極參加市、鎮、村的技術培訓,向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水産技術員請教,自己還訂閱了專業書籍。一年下來,養蟹的技術要領顧阿月掌握了八九成,而魚塘的單位收益也達到了養魚的兩倍多。
嘗到甜頭後,顧阿月逐年擴大養蟹規模。自2004年起,她採用蝦、蟹混養技術,魚塘內蝦、蟹齊上陣,並少量套養肥水魚。為了降低蟹苗成本,顧阿月還摸索著自育蟹苗。第一年,她與別人到外地進了20多公斤大眼幼體,由於淡化時間過長,再加上一路顛簸,等運到家時幼體開始死亡,一下子損失了2萬元。但她沒有被困難嚇退,繼續摸索,如今每年可節省扣蟹成本4萬元。
成本降下來了,效益上去了,背後的艱辛,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就拿投飼來説,每投飼一次的飼料重量約150公斤,顧阿月從魚棚到魚塘來來回回至少要花3個小時。塘岸有一定的坡度,雨後的路更加泥濘,何況手裏還拎著15公斤重的飼料,一把一把地撒出去。但是只要看到魚塘裏充滿活力的魚、蝦、蟹,顧阿月心裏就感到特別自豪。她説:“幹啥都不容易,只要有一股韌勁堅持下來,就一定能成功。”
正是憑著這股韌勁,顧阿月闖過了一個個難關,養殖效益越來越好。10多年來,顧阿月先富“腦袋”再富“口袋”,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先後榮獲市“十佳”雙富女標兵、市雙學雙比女狀元等稱號。最近,她還拿到了水産養殖中級職稱,成為沙家鎮目前唯一獲此職稱的女性水産養殖“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