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致富殿堂 >

孫衛平:“離土”農家女的回歸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25日 10:53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九連增”之後,我國的糧食生産如何走得更穩當,是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命題。在越來越多青壯年勞動力離土離鄉的情況下,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來的種糧大戶值得關注。從今天開始,本刊將開設一個新欄目——“尋找‘糧王'”,為田間地頭一個個有想法、有幹勁、有創新的生産者和服務者提供一方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不管您是種糧大戶還是為種糧農民服務的專業戶,不管您是有獨到的高産經驗還是有先進的經營理念,都歡迎向我們提供線索。擂臺擺好了,就等您前來! ——編者

  本報記者 吳礫星 楊娟

  湖南省益陽市的種糧大戶可真不少!承租30畝以上的有12888戶,1000畝以上的有91戶,還有1戶超過1萬畝。自2003年農業部評選種糧大戶以來,湖南共有5名獲評全國種糧大戶標兵,其中,益陽就佔了4席。

  大戶多,女性大戶卻不多,種上千畝的更是屈指可數。聽説益陽出了一位“女糧王”,今年承租面積達到2600多畝,2月19日,記者特地趕到益陽市探訪。

  從一心躍出“農”門到投身種糧

  如果不是她微笑著主動打招呼,記者怎麼也不會想到,站在面前的就是種糧大戶孫衛平。只見她皮膚白皙,卷髮披肩,身著一襲長款黑色羽絨服,緊身皮褲,黑色短靴,時尚中透出優雅。

  “我是孫衛平!”看到怔怔的記者,她笑著介紹自己。今年40歲的她,出生在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黃花村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益陽農校畢業後分配到市農業局一個下屬單位擔任會計。1995年,下崗分流,她當過酒店經理,也開過超市,去年轉身投入種糧的隊伍。

  離開農門,為何要回來種糧?“本來就是農民,學的又是農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家政策好。”孫衛平説,“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母親費好大勁從家中拉著板車到鎮上糧庫去交糧的一幕,那時只希望躍出‘農'門。這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件件都不離‘農',搭幫這些好政策,農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我這個學農的也就開始琢磨著回歸本行。”

  説幹就幹。2011年,她在毗鄰益陽的長沙市寧鄉縣東湖塘鎮麻山村流轉了1300畝耕地,同時也謀劃著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十字港村種些糧。

  大通湖區是洞庭湖沖積而成的平原,土壤肥沃,由4個國營農場和1個軍墾農場合併而成。記者所到的千山紅鎮,曾經有個大型糖廠,當地農戶種植了大面積的甘蔗。糖廠倒閉後,甘蔗面積減少,加之外出務工的逐年增加,閒下來的耕地便多起來。2002年,十字港村來了個蔬菜大戶種菜,但因輪作需要,蔬菜大戶2010年轉戰他地,地又閒了。

  “這麼肥的地不種可惜,可誰來種呢?村裏僅剩的勞力不多,而且受資金和技術制約,發展大戶的條件有限。”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彭永魁認為,必須引進一位有膽識、懂技術、負責任的大戶來。

  正在那時,孫衛平來了,一口氣要承包500畝地。看到孫衛平,村民們卻不免顧慮:一個女人,包那麼多地能種好嗎?“國家鼓勵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我們腳踏實地跟著政策走,錯不了!”孫衛平用堅定和誠懇説服了村民,最終以每年每畝650元的承包費用與村裏達成協定承包了500畝耕地,合同期5年。

  當年,除去成本,孫衛平2個基地加起來賺了近20萬元。“孫衛平種糧賺錢,我們拿著土地流轉費,還能務工掙錢,雙方都得利。”十字港村村民趙志祥説。今年,村裏又流轉出800多畝地讓她種。

  以前種糧拼體力,現在是技術和管理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跟著孫衛平種田有什麼不同?村民周光明用了“舒服”來形容:“即使過去的春耕大忙,現在也變得輕輕鬆鬆。翻耕不用牛拉犁,旋耕機‘突突突'一天能耕30多畝地;育秧不用操心,自己只要把秧苗從鎮上的集中育秧點運回來就成。”

  “以前種糧,拼的是體力,現在規模經營靠的是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技術和管理跟不上,準虧!”孫衛平説。

  從孫衛平種糧開始,彭永魁便負責2個基地的生産管理,統一品種,統一供肥,統一施藥,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別看2000多畝寬的面積,其實,只要按規程操作,管理起來也不是很困難。”彭永魁説。

  “讓社員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生産與管理,才能更好地調動起積極性。”孫衛平説。去年11月,她&&註冊了嘉恒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裏4名種糧能手發展水稻1300余畝。“2010年是3萬元,2011年4萬元,去年算下來有8萬元。”圍著電烤爐,社員周光明掰著指頭給記者比劃近3年的收入。周光明是湖南省的科技示範戶,種了幾十年糧。2010年,他種了100來畝水稻,算是村裏的大戶;2011年,他開始按照孫衛平的方法種稻,單産提高近10%,成本有所降低,收入自然增加。“現在註冊了合作社,我投入10多萬元,想到能參與分紅,幹勁更足了。”他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考過駕照了,準備今年分紅後買輛小車。

  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上的難題怎樣突破?病蟲草害怎麼防治?“自己懂一些技術,也請區裏的、鎮上的農技員來做專門指導、培訓。”孫衛平告訴記者,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齊穗這些關鍵增産技術規程人人心裏都有本譜,病蟲害防治也不用太操心,合作社購買的是沅江市萬家豐農作物病蟲防治專業合作社統一配製的藥,“基本不會有閃失”。

  女亦有所思,女亦有所盼

  眼下,孫衛平和社員們正在商量如何利用洞庭湖區天然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稻—稻—蝦”立體種養模式,讓合作社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在社員眼裏,孫衛平樂觀、豁達、敢想、敢為,頗有幾分“巾幗不讓鬚眉”的豪邁,但種糧事業剛剛起步的她,也有自己的困難和期許。

  “最大的難題是基礎設施不行。”她帶記者到田邊,指著不遠處寬約6米的蓄水渠介紹,從氣候和地理上説,大通湖區不缺水,可是灌溉渠年久失修,雜草叢生,排灌能力跟不上,給種糧帶來不少麻煩。受水利條件制約,一些本來能種雙季稻的只能種一季,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這個問題在今年之內基本能得到解決,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將在這裡建電排站。記者見到,田邊一些襯砌渠正等待清淤加固。“要是機耕道也能一同硬化就更好了。”走在泥濘的田路上,孫衛平不禁感慨。

  豐收後怎麼曬谷也是個難題。“天氣好,多請些工,曬在坪裏、道上還湊合;天氣不好,就糟糕了。”孫衛平告訴記者,2011年中稻收割的時候,正趕上連續下雨,只好把寧鄉基地的稻穀送到一個米業企業排隊烘乾,但因為路途太遠,費用實在不划算。她説,稻穀烘乾是目前很多大戶都面臨的難題,希望政府能對種糧大戶購買烘乾設備給予更大支持。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經
  • 聚焦三農
  • 農廣天地
  • 生活
  • 567鄉土